遗恨英年归帝阙,胡风汉韵共流芳 。
在东晋那段被门阀阴影笼罩的岁月里,晋明帝司马绍宛如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以其独特的身世、过人的智慧与果敢的行动,试图改写东晋被世家大族操控的命运,却无奈英年早逝,空留壮志未酬的千古遗憾。
公元299年,司马绍呱呱坠地,他的母亲是来自燕代地区的鲜卑女子荀氏 ,这使得司马绍天生就带着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一头醒目的黄发和满脸络腮胡,打小就被人调侃为“黄须儿”。在那个极其看重血统纯正的士族社会,这样的外貌和出身,注定会让司马绍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
但这孩子从小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有一次,父亲司马睿问他:“长安和太阳,哪个离咱们更近呢?”小司马绍想都没想,脆生生地回答:“长安近,从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儿来,不就说明太阳远嘛。”司马睿一听,这孩子脑瓜转得可真快,心里那叫一个欣慰。第二天,司马睿大摆宴席,把大臣们都叫来,想在众人面前显摆显摆儿子的聪明劲儿,就又把这个问题拿出来问。结果这次司马绍却回答:“太阳近。”司马睿当场就懵了,忙问为啥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司马绍一本正经地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看不到长安,这不是太阳更近吗?”这一番回答,瞬间把在场的大臣们惊得目瞪口呆,纷纷感叹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小小年纪的司马绍,一语道破了东晋偏安一隅、渴望收复故土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
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马绍不仅头脑聪明,还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天天舞刀弄剑,结交了不少军中将领,这些经历也为他日后带兵打仗、平定叛乱埋下了伏笔。
司马绍逐渐长大,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他的混血身份却成了一些人攻击他的把柄。当时东晋朝堂上权势滔天的王敦,就想把司马绍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好方便自己日后操控朝政。有一天,王敦故意在朝堂上发难,质问众人:“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我看他根本不配当太子!”这一问,就像一颗炸弹,瞬间让朝堂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关键时刻,年轻的司马绍并没有被王敦的气势吓倒。他心里明白,王敦这是故意找茬,想借机打压自己。于是,他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地应对。他先是义正言辞地阐述了自己对治国理政的见解,强调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与担当。然后,他话锋一转,直接质问王敦:“大将军口口声声说我不配,那请问您为国家又做了哪些贡献呢?难道就是拥兵自重,威胁朝廷吗?”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回击,让王敦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
而一旁的温峤也站出来为司马绍说话:“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从礼的角度看,这就是孝。”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王敦的阴谋就这样被成功阻止,司马绍的太子之位算是暂时保住了。
公元323年,晋元帝司马睿在王敦的步步紧逼下,忧愤而死,司马绍顺利登基,成为东晋的第二位皇帝,史称晋明帝 。可这皇帝的宝座,坐上去可一点都不舒坦,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
王敦在司马绍登基后,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不仅在武昌拥兵自重,还时刻谋划着篡位称帝,甚至公然暗示朝廷征召自己入朝,想要进一步掌控朝政大权。司马绍心里清楚,王敦这是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反而以手诏征召王敦,给他来了个“将计就计”。与此同时,司马绍也在暗中积极筹备,加强京师建康的防御力量,准备随时应对王敦的叛乱。
这时候,司马绍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用人智慧。他深知,要想制衡王敦,就必须依靠朝中的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有才能、有忠心的人。于是,他重用王导,尽管王导和王敦是同族,但司马绍相信王导的忠诚。他对王导说:“国家如今危在旦夕,朕需要您的辅佐,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晋室的江山。”王导被司马绍的信任所感动,也决心为朝廷尽心尽力。
除了王导,司马绍还与庾亮、温峤、桓彝等大臣密切合作,与他们一起商讨应对王敦的策略。在他的努力下,朝廷内部逐渐形成了一股对抗王敦的力量。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终于按捺不住,起兵叛乱,率领大军顺江而下,直逼建康。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司马绍并没有慌乱,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亲自去侦察王敦的军营。
一天夜里,司马绍换上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矫健的骏马,悄悄离开了建康城,直奔王敦的军营而去。到了军营附近,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叛军的部署、兵力以及营垒的情况。这期间,他好几次差点被叛军的巡逻士兵发现,但凭借着机智和过人的胆识,都巧妙地躲了过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