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奴挥剑起寒微,百战沙场血浸衣。
灭燕吞秦摧腐骨,裁朋剪戚固金墀。
功高未敢忘藜藿,位极犹思整弊规。
若使苍天多假寿,何来刘宋转头非?
公元363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的一个破草屋里,传来一声婴儿啼哭。这孩子爹是个倒霉蛋小吏,刚给娃取了个名儿叫刘裕,自己就蹬了腿。寡母奶水不够,眼看娃要饿死,多亏邻居大婶可怜,把自家娃的口粮分了点,这才保住一条小命——后来史书上写这茬,说“裕家贫,母死,养于舅家”,翻译过来就是:这哥们儿打小就知道,活下去得靠自己抢。
刘裕的青少年时代,基本就是部“底层社畜血泪史”。《宋书》说他“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但光有身高没用,家里穷得叮当响,只能靠砍柴、打鱼、种水稻糊口。更要命的是他还好赌,经常跟人玩一种叫“樗蒲”的桌游,输了就欠账。有回欠了大户刁逵的钱,被人捆在柳树上揍,围观群众都骂他“无赖”,他愣是梗着脖子不吭声——这股狠劲,后来成了他砍人的资本。
转折点出现在公元399年。这年浙江出了个叫孙恩的邪教头子,带着信徒造反,官府急着招人平叛。刘裕琢磨着:反正饿不死,不如去当兵混口饭吃。就这么着,36岁的他投了北府军,成了个大头兵。谁也没想到,这哥们儿是个天生的战神。
第一次上战场,他带了十几个侦察兵,撞见孙恩的数千人马。手下全吓懵了,刘裕却提着刀冲上去,砍翻了好几个。《宋书》记载这仗:“裕独驱数千人,杀数十人,贼遁去。”——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追着一群人砍,砍赢了。这波操作直接震惊了上司刘牢之,当场给他升了官。
接下来的几年,刘裕成了孙恩的“专属克星”。孙恩从浙江跑到福建,刘裕追着打;孙恩想回浙江,刘裕堵着砍。最后孙恩被逼得跳海自杀,临死前估计得纳闷:这姓刘的是属狗的吗?怎么甩都甩不掉?
平定孙恩后,刘裕还没喘口气,又摊上了更大的事。公元403年,权臣桓玄篡位,把东晋皇帝赶下了台。北府军的将领要么投降,要么被杀,就刘裕装孙子,主动跑去给桓玄的弟弟桓玄修磕头。桓玄修觉得这小子挺懂事,还跟他爹桓玄说:“刘裕这人气度不凡,以后肯定是个好员工。”
桓玄不知道,刘裕这会儿正憋着坏呢。他表面上对桓玄百依百顺,暗地里却联络老部下,攒了一支一千七百人的队伍。公元404年二月,刘裕在京口(今镇江)宣布起义,对着部下发誓:“今天咱们不干则已,干就干票大的,把桓玄这老小子掀翻!”
这仗打得堪称魔幻。桓玄派了两万人来,刘裕这边只有几千人,还大多是农民。可刘裕带头冲锋,一刀劈了对方的大将,手下见头儿这么猛,也跟着疯了似的往前冲。《宋书》里写“裕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硬是把两万精兵砍得溃不成军。桓玄吓得连夜带着玉玺跑路,跑到半路被人砍了脑袋——从起义到收复建康,刘裕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等把晋安帝重新扶上龙椅,刘裕已经成了东晋说一不二的人物。但他知道,光靠平定内乱不够,还得有点硬功绩。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公元409年,南燕皇帝慕容超作死,派兵抢了东晋的边境。刘裕一听乐了:正愁没借口北伐呢。他亲率大军北上,把南燕的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围了个水泄不通。慕容超派人求和,说愿意当东晋的小弟,刘裕冷笑:“当初你抢人的时候,咋没想过今天?”
围了八个月,城里的人饿得吃老鼠,慕容超只好带兵突围,结果被刘裕活捉。送到建康砍头那天,慕容超还在骂刘裕“匹夫得志”,刘裕懒得理他——这是他灭的第一个国。
三年后,刘裕又把矛头对准了后秦。这次更猛,他分兵四路,自己带一路从淮河打到黄河,愣是把后秦的都城长安给占了。《宋书》里说他“戎卒二十万,旌旗数百里”,那场面,估计比过年赶集还热闹。
就在长安城里庆功的时候,刘裕收到消息:他留在建康的头号心腹刘穆之去世了。这哥们儿顿时慌了——刘穆之是他的“大管家”,没这人盯着,朝廷里那帮老家伙指不定要搞事。他连夜决定回师,临走前把儿子刘义真留在长安。结果他一走,长安就乱了套,刘义真带着残兵逃跑,连传国玉玺都丢了。
刘裕回来后气得直拍桌子,但也没办法。不过这趟北伐没白干,中原一带的人听说“刘寄奴”(刘裕的小名)来了,都提着酒壶来迎接,毕竟好几十年没见过汉人军队了。
公元420年,57岁的刘裕觉得差不多了。他逼着晋恭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宋”。登基那天,他穿着龙袍,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地里种水稻的日子,跟身边人说:“当年我要是安分当个农民,现在顶多是个里正(村长)吧?”手下赶紧拍马屁:“陛下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