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团队迅速介入,关闭了该净化单元,并进行了彻底检查。所有硬件、软件、能量供应均正常,灵能回路参数也完全符合标准。那种“惰性印记”仿佛是无中生有。
紧接着,三天后,基地的模拟环境调节系统出现了一次微小故障。系统生成的一片模拟晚霞,其色彩频谱中,出现了一段无法被系统识别的、在可见光范围之外的“暗色”频段。这片晚霞看起来依旧绚烂,但观测者会下意识地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缺失感”,仿佛这幅美景失去了某种核心的灵魂。
同样,系统自查没有任何错误。
随后,类似的事件开始零星出现在基地各处:一段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中夹杂了无法溯源也无法消除的、极其短暂的静默片段;训练场内用于模拟实战的灵能标靶,其能量反馈出现了一丝微不足道但确实存在的、违背既定能量守恒定律的“损耗”;甚至有人报告,在阅读某些电子文档时,会瞬间感觉到某个词语或句子“失去了含义”,虽然文字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这些事件独立来看,都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被归结为系统偶发故障或心理作用。但林夕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共性——它们都涉及到了“信息”或“规则”的微小层面的异常,一种仿佛在既定秩序中,硬生生嵌入了一点“无序”或“无意义”的碎片。就像一幅完美的画作上,被点上了几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没有任何颜色的“空白点”。
这不是破坏,而是……污染。对秩序规则本身的、微观层面的污染。
“是‘规则悖论’……”羊羽在得知这些情况后,脸色凝重地对林夕和陈院士说,“就像我感知到的‘弦音’中被插入的‘噪音’。对手没有直接攻击我们的防御,而是在我们的规则体系内部,播种下了一些自相矛盾的、或者干脆是‘无意义’的种子。这些种子本身没有威力,但它们的存在,就像计算机程序中的死循环或者无效代码,会逐渐侵蚀系统的稳定性和逻辑自洽性。”
“如果放任不管,这些微小的‘悖论点’会像病毒一样扩散和演化吗?”林夕问道。
“理论上会。”陈院士接话,调出了基地的灵能网络拓扑图,“任何规则体系都是一个整体。一个点的微小异常可能会通过规则关联,引发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在高灵能环境下,这种基于规则层面的污染,其潜在风险比能量攻击更致命。它可能从内部导致我们的设备失灵、灵能失控,甚至……扭曲现实认知。”
敌人改变了战术,从外部探测,转向了内部腐蚀。利用的,正是与秩序同源但对立的技术原理,在基地规则的“弦音”中,悄然掺入了不和谐的杂音。
“必须尽快找出这些‘悖论种子’的源头和传播机制!”林夕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这种攻击无声无息,防不胜防,等到它真正显露出破坏力时,恐怕为时已晚。
“清道夫”小组的调查重点再次调整,从寻找物理探针,转向追踪这些规则层面的微小异常。他们联合“溯源小组”,试图分析那些被污染的水、光、声音样本,寻找其“无意义”印记的灵能签名,逆向追踪其产生机制。
过程极其艰难。这些“悖论种子”的灵能签名微弱且诡异,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并且似乎能自适应基地的灵能环境,难以锁定。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林夕收到了后勤部门一份不起眼的更新报告。在针对低价值耗材异常损耗的交叉审计中,发现能源B区事件前后,该区域的一名低级维护机器人,曾有数次超出其预设巡逻路线的记录,时间点与之前捕捉到的异常灵能波动有高度相关性。该机器人的日常维护日志没有任何异常,但其内部一个用于记录临时缓存数据的、非核心存储模块,却在一次例行数据覆写中,被发现有一段无法读取的物理坏道——就像是曾被某种高强度、高复杂度的数据流瞬间冲毁过。
线索再次指向了被恶意利用的、不起眼的自动化设备。
林夕立刻下令,对所有具备移动能力和数据接口的非核心自动化设备(清洁机器人、运输小车、简易维护单元)进行全面的代码审计和硬件检查,重点关注其导航系统、传感器数据缓存以及任何可能被外部信号触发或劫持的漏洞。
命令刚下达不久,基地的中央通讯系统,用于内部公告和信息发布的几个次要音频通道,突然同时响起了一段持续约零点五秒的、完全静默的音频流。这静默并非无声,而是被系统识别为一种“绝对零信息”的音频数据包。
这无疑是一次公然的挑衅,或者说,是“播种”行为的又一次升级。
全基地的气氛骤然紧绷。无形的敌人仿佛在暗处嘲笑着他们的徒劳。
然而,这次挑衅,也终于让“清道夫”和“溯源小组”抓住了对手的一丝马脚。在分析那段“绝对零信息”音频数据包的传输路径和触发机制时,技术团队发现,数据包并非来自外部,而是由基地内部网络的一个废弃数据交换节点发出。该节点理论上已被逻辑隔离,但其物理连接并未完全切断。追踪其激活信号,源头竟然指向了——基地图书馆数据库的一个公共查询终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蜀玉脉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巴蜀玉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