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无关,是分散重点。”江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依旧平淡,却很清晰,“张奶奶提到‘我家孙子现在不爱吃青菜,顿顿要吃肉’,这段有三分钟,虽然是随口说的,但会分散用户对建筑历史的注意力。真实性和有效性需要平衡,口音可以保留,这些无关的生活细节建议剪掉。”
林薇握着手机,嘴角有点垮——她当时还觉得这段特可爱,能体现张奶奶的亲切,怎么到江屿这儿就成了“信息冗余”?可她还是按江屿说的,把那段剪掉了。剪完再听,发现故事确实更紧凑了,张奶奶讲书局的部分更突出,没有了多余的干扰,反而更能让人专注于老宅的历史。
“行吧,细节阎王。”林薇对着手机小声嘀咕,却没敢让江屿听见——她怕这话传过去,下次江屿挑的细节更细。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第三次沟通,关于二维码的摆放位置。
林薇觉得二维码放在插画角落最好,不破坏画面整体性,她还特意在草稿纸上贴了小贴纸模拟,对着镜子看了好几遍,觉得“完美”。可江屿看到后,却摇了摇头:“从用户体验角度,位置太隐蔽了。”
“隐蔽才不影响好看啊!”林薇有点急了,指着草稿纸,“您看,放在角落几乎看不见,画的整体感多好!要是放在显眼的地方,会挡住插画的细节吧?”
江屿没跟她争,只是拿起手机,站到两米外的工作台边,举着手机对着草稿拍了张照,然后把照片递过来:“你看,角落里的二维码几乎看不见,用户不会特意找。我们做有声插画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不是为了‘好看’而牺牲实用性。”
林薇接过手机,看着照片里的小贴纸——从两米外看,自己觉得“不破坏画面”的二维码,真就成了个小墨点,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她哑口无言,只好把二维码移到了右下角,还按江屿说的,加了个小小的“扫码听故事”图标,用浅灰色,既醒目又不突兀。
改完后,她把草稿发给江屿,心里有点小抱怨,却又忍不住佩服——江屿提的每一个意见,看似“吹毛求疵”,却都让方案更完善。以前画文创,她总凭着感觉来,觉得“好看就行”,现在才知道,“好看”之外,还要“准确”“实用”,这些都是江屿教她的。
顾妍来工作室送零食时,正好撞见林薇对着电脑改二维码,忍不住吐槽:“你以前画手机壳多随意,画错个线条都无所谓,现在跟变了个人似的,连二维码的颜色都要调八遍,江屿是不是给你下了‘细节蛊’?”
林薇白了她一眼,却没反驳——她确实被江屿的“细节控”影响了。有次画保护建筑时期的青砖,她特意去许家老宅拍了几十张照片,对比青砖的颜色深浅,连砖缝的宽度都量了,画的时候反复调了十几次色,直到觉得“和真砖一模一样”才罢休。
而江屿,也在慢慢改变。后来讨论方案时,他不再是单向提要求,会主动问林薇:“这个色调你觉得怎么样?保留你说的‘暖感’,但暗部再提亮一点,让文字更清晰,可行吗?”甚至在林薇熬夜改图时,会发来一句“早点休息,明天再改”,后面还跟着个小小的钟楼表情——是林薇之前画在牛皮纸上的那个。
两人的磨合越来越顺畅。林薇的“天马行空”给方案注入了情感和温度,江屿的“逻辑严密”让方案更精准、更实用。有次顾妍来送文件,看到两人凑在电脑前讨论插画细节,江屿指着屏幕说“这里加个小台灯,更像书局的感觉”,林薇点头说“对!再画本书放在灯旁边,书脊上写‘江城故事’,更有细节”,那默契的样子,让顾妍忍不住偷偷拍了张照,发朋友圈配文“细节阎王和乙方小可怜的奇妙合作”。
方案最终确定那天,林薇拿着打印出来的终稿,看着上面准确的窗棂、合适的台阶高度、醒目的二维码,还有张奶奶清晰的故事音频,突然觉得之前的“抓狂”都值了。她把终稿递给江屿,眼里带着点小骄傲:“江设计师,您看,这次应该没问题了吧?”
江屿接过终稿,仔细翻了一遍,嘴角终于微微扬了一下,像湖面泛起的小涟漪:“没问题,很好。”他抬头看向林薇,眼神比平时柔和了点,“辛苦你了,这段时间改了很多次。”
林薇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文件:“不辛苦!能学到很多东西,谢谢您指导!”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终稿上,把插画里的书局、民居、保护建筑照得格外清晰。林薇知道,这场“高效乙方”和“细节控甲方”的磨合,不仅让许家老宅的文创方案变得完美,更让她和江屿之间,多了份“并肩做事”的默契——而这份默契,比任何方案都更珍贵。
喜欢暴富的乌龙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暴富的乌龙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