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过了两天,陆陆续续开始有一些看起来像是文艺青年、摄影爱好者、或者追求“小众”“地道”体验的年轻人摸到店里来。他们不点大鱼大肉,专门找那些“看起来旧旧的”、“有年代感的”角落拍照,然后点一两个素菜,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停感慨、“有烟火气”、“找到了童年的味道”。
甚至有人专门来问:“老板,听说你们家有个‘乡村美学’豆腐?”
这波操作让我有点懵。客流量确实是增加了,但画风越来越奇怪。我一边忙着应付这些新客人的各种“感觉系”要求,一边又担心老主顾们觉得店变了味。
这天晚上,我又在群里吐槽这“甜蜜的烦恼”。
赵焱:「哈哈哈!师姐!你这是要火啊!网红店路线走起!下次他们再来,你就给他们整个‘后现代解构主义回锅肉’!肉片切大点,摆盘抽象点!」
刘大叔:「净整那没用的!啥美学不美学的,好吃就完了!丫头,稳住咱的基本盘!」
李静大姐:「@林薇 这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差异化机会!但需要引导!可以将‘老街坊食堂’和‘小镇风味体验’进行客群细分,设计不同的套餐和宣传语……」
孙小曼发了一张自家卤味店古朴包装的照片:味道是根。
朋友们又是一通热烈讨论。我看着手机,忽然觉得,这小小的餐馆,就像一个突然被推上舞台的演员,需要同时面对怀旧的老观众和追求新鲜感的新看客。如何平衡,真是个难题。
不出所料,艺术系阿姨带来的那点“网红”涟漪,很快就被实实在在的日常冲淡了。我心里清楚,老林菜馆的根,不在那些虚头巴脑的“美学”上,而在扎实的锅灶功夫和街里街坊的烟火情分里。
日子重新沉了下来,像文火慢炖的汤,开始煨出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
我和小辉的配合渐渐默契。我主勺,他负责备料、传菜、打扫,偶尔在我忙不过来时,颤颤巍巍地炒个青菜或者西红柿鸡蛋,虽然依旧会被王大爷吐槽“火候嫩得像毛头小子”,但至少能端上桌了。
我把李静大姐的SOP简化再简化,变成了一张贴在墙上的“后厨军规”:几点备料,备什么料;出菜顺序优先级;常用调料固定品牌和比例……虽然我爸要是看见,肯定又会骂“死板”,但对我和小辉来说,这就像是学步车,能让我们不至于摔得太惨。
真正的老师,是每一位踏进店门的食客。
有一位在附近工地干活的大哥,每次来都点红烧肉焖蛋,要求汁多、肉烂、蛋入味,必须能狠狠地拌下三碗饭。失败了两次后,我终于掌握了诀窍:五花肉焯水后要煸炒出足够油脂,加水要一次加足,中途绝不揭盖,最后大火收汁时要把鸡蛋滚进去狠狠吸饱汤汁。当他第三次来,捧着碗吃得满头大汗,最后心满意足地打了个饱嗝时,我觉得比拿到任何证书都有成就感。
还有一位带着小孙女的老奶奶,小孙女挑食,只吃鱼香肉丝里的胡萝卜丝和木耳丝,肉丝一口不碰。老奶奶不好意思地问我能不能单炒一小份“素鱼香”。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用心炒了,还特意把酸甜口调得更柔和些。看着小姑娘吃得香甜,老奶奶那感激又略带歉意的笑容,让我觉得这比做十盘正宗鱼香肉丝都值得。
这些零零碎碎的要求,成了我最好的考题。它们逼着我去理解不同食材的脾性,去调整火候,去平衡味道。我的“每日限定”也不再追求花哨,而是更注重时令和实用:荠菜馄饨,嫩藕清炒,板栗烧鸡……虽然只是小小一碟,却渐渐成了熟客们的小期待。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陈默的联系,也像慢炖的汤,不知不觉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滋味。
他依旧会偶尔“路过”,依旧会毒舌地点评:“林小姐,你今天的炒时蔬,油温偏高,叶绿素损失率估计超过百分之十五。或者米饭的水米比似乎略有波动,影响了整体口感的一致性。”
但有时候,他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比如,一本页面泛黄、手写的民间菜谱笔记,是他去邻镇走访时,从一个老厨师后人那里看到的,觉得有些做法或许对我有启发,顺手拍了几页照片发给我。
又比如,一小罐包装朴素的农家自制豆豉,他说:“尝尝这个,发酵风味更醇厚,也许比市售的更适合你做回锅肉。”
甚至有一次,他带来一位看起来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介绍说是他以前采访过的一位退休老厨师,擅长做河鲜,知道我家以前也做鱼,便想着带来交流一下。
那位老先生一点架子没有,就在我家后院,拿着我刚买的活鱼,现场演示如何刮鳞去腥,如何片鱼片才能薄如蝉翼又不断裂,如何用最简单的调料激发出鱼肉的鲜甜。我和小辉看得目瞪口呆,受益匪浅。
喜欢小镇炊烟米其林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小镇炊烟米其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