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归来后的第一顿晚餐,气氛微妙得像一碗没掌握好火候的姜撞奶——表面平静,内里波涛暗涌。
他坚持要在店里吃饭,选了个离后厨通道最近的卡座,美其名曰“方便观察运营细节”。但我看他那时不时瞥向门口的眼神,分明是在警惕某个意大利男人的再次突然造访。
苏琪憋着笑,故意在给陈默上菜时,用不大不小刚好他能听见的声音对我说:“薇姐,刚才Marco师兄发消息说,他明天想去尝尝城东那家百年老字号的豆腐脑,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去?他说那家的卤汁很有研究价值。”
我明显看到陈默夹起的那片回锅肉在空中停顿了零点五秒。
“不去。”我干脆利落地拒绝,同时瞪了苏琪一眼,“明天早市要试新到的河鲜,没空。”
苏琪“哦”了一声,尾音拖得老长,冲着陈默的方向眨了眨眼,这才扭着腰走了。
陈默慢条斯理地吃完那片肉,放下筷子,拿起旁边的湿毛巾擦了擦嘴角,动作优雅得像在米其林餐厅。然后,他推了推眼镜,看向我:“看来这位Marco先生,对本地小吃的兴趣,不亚于对高端餐饮。”
我:“……” 这醋吃的,真是拐弯抹角,绵里藏针。
“他是美食评论家和厨师,对食物好奇很正常。”我试图客观解释。
“嗯。”陈默不置可否,拿起汤匙,舀了一勺麻婆豆腐,仔细品味后,开口,“豆腐的胆水味处理得不错,但花椒的麻度峰值出现得太早,与辣味的融合不够循序渐进。如果选用海拔更高地区产的藤椒,麻味会更持久温和,与豆瓣酱的醇厚感能形成更好……”
他开始就麻婆豆腐的烹饪技法进行长达三分钟的专业分析,从花椒品种、豆瓣酱发酵时间,讲到锅气与调味料投放顺序的微观关系,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听得我目瞪口呆。
这哪里是点评菜?这分明是……在划地盘!用他最擅长的、属于“陈默”领域的方式,无声地宣告:在这里,我才是那个能与你进行最深层次“味觉交流”的人。
我看着他一本正经分析的样子,心里那点因为Marco而产生的烦躁和无奈,突然就烟消云散了,甚至有点想笑。这个男人吃起醋来,真是……别具一格。
“受教了,陈老师。”我忍着笑意,虚心接受,“下次改进。”
他满意地点点头,这才继续吃饭。
然而,Marco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人。
第二天下午,他居然真的出现在了城东那家豆腐脑老店,并且“偶遇”了带着苏琪前去考察河鲜供应商、顺路吃个早餐的我们。
“Vivian!苏琪!真是太巧了!”Marco一脸惊喜,仿佛中了头彩,“这家豆腐脑果然名不虚传,卤汁的层次感非常迷人。你们也来试试?”
苏琪立刻热情洋溢:“是啊是啊,Marco师兄说这家特别正宗,非要我们来尝尝!薇姐,既然碰上了,就一起吧?”她一边说,一边使劲给我使眼色。
我看着Marco那双写满“真诚”的眼睛,以及旁边陈默瞬间降温至少五度的侧脸,感觉手里的豆浆碗都快结冰了。
“我们吃过了。”陈默抢先一步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拒绝,“还要去市场,时间紧迫。”
Marco仿佛没听出拒绝,笑容依旧灿烂:“没关系,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去市场吗?我对本地的食材也很感兴趣,或许能给我们未来的合作带来一些灵感?”他故意模糊了“我们”,眼神意有所指地瞟向我。
陈默的镜片反了一下光。
“市场环境嘈杂,卫生条件一般,恐怕不适合Marco先生这样的……国际友人。”陈默用词礼貌,但每个字都像小冰碴儿。
“哦,没关系!”Marco摆摆手,一副入乡随俗的样子,“在意大利,我最喜欢的就是逛本地的市集了,那里才有最地道的风土人情。而且,”他转向我,眼神带着恳切,“有Vivian在,我相信一定能找到最棒的食材。”
压力给到了我这边。
答应吧,陈默这边醋坛子估计要升级为醋缸;不答应吧,显得我小家子气,而且Marco毕竟是以专业交流的名义。
就在我左右为难之际,陈默却忽然松口了,他推了推眼镜,嘴角勾起一个极淡的、几乎看不出的弧度:
“既然Marco先生如此有兴致,那就一起吧。正好,我可以为你介绍一下本地几种特色河鲜的挑选标准和生活习性数据,以及它们在不同烹饪手法下的蛋白质变性规律。”
Marco:“……?”
我:“!!!”
苏琪在一旁使劲掐自己大腿,才没笑出声。
于是,城东菜市场出现了极其诡异的一幕:一个气质清冷、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国男人,和一个穿着时尚、笑容灿烂的意大利型男,并肩走在嘈杂的市场里。一个用毫无波澜的语调,详细介绍着每条鱼的产地、水温、脂肪含量以及最佳烹饪温度曲线;另一个则努力保持着风度,试图用“口感”、“风味层次”、“大地馈赠”等词汇进行交流,却总被对方精准的数据打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小镇炊烟米其林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小镇炊烟米其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