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雪下得缠绵,雪湖的石板路被融雪浸得发亮。袁姗姗踩着水洼往酒厂走时,蓝布裤脚沾了些泥点,怀里抱着的布套却裹得严实——里面是三十个绣着新芽图案的传感器外套,金线绣的嫩芽顶着露珠,是薛奶奶教她的新花样,说“开春就得有新气象”。
酒厂的蒸米灶正冒着白汽,薛爷爷蹲在发酵池边,手里攥着个温度计,跟墙上的“雪湖·桂”传感器比对着。“15.5℃,分毫不差,”老人咧着嘴笑,假牙上沾着点米酒渍,“这玩意儿比我那杆老秤还准,难怪农业局的人一趟趟来。”他指着墙角堆的纸箱,“今早又送了两车零件,说是要赶在清明前装完两百台,供全县的茶园用。”
袁姗姗把布套放在案台上,拿起一个往传感器上套,嫩芽图案正好盖住显示屏的边缘,像给冰冷的仪器镶了圈春景。“林栋说茶园的传感器得加个光照模块,”她用指尖点着布套上的嫩芽,“我特意把叶片绣得大些,里面能塞下新换的感光探头,既不影响读数,又好看。”
灶房的门被风推开,姜小龙顶着满头雪冲进来,棉鞋在地上踩出串湿脚印。“姗姗姐!快看农业局的新订单!”他举着张打印纸,油墨被雪水洇得发蓝,“不光要测温度湿度,还得加土壤肥力检测,说是给有机稻田用的。”他忽然压低声音,“栋哥在清华园的实验室试了新模块,说精度能到0.1mg/kg,比进口设备还高!”
袁姗姗接过订单,指尖划过“有机稻田专用”几个字,忽然想起去年秋天,江慧玲在南京大学的实验室里,用他们的传感器测过紫金山的土壤,数据图表上标着“与雪湖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比”。“把这个加进新模块的说明里,”她在订单边缘写着备注,“参考南大的土壤数据库,让检测更精准。”
正说着,案台上的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林栋的视频请求。袁姗姗接起时,镜头里的他正站在清华园的实验台前,白大褂袖子卷到肘弯,露出小臂上的烫伤——是焊电路板时被锡珠烫的,已经结了层浅褐色的痂。
“新模块测试通过了!”林栋举着块电路板,镜头晃得厉害,“你看这组数据,土壤氮含量的误差控制在0.08mg/kg,比农业局要求的还低两个点。”他忽然把镜头转向窗外,“清华园的迎春花开了,黄灿灿的,比雪湖的早半个月。等这批订单赶完,咱们去后山摘野茶,就用新传感器测测茶汤的酸碱度。”
袁姗姗笑着把镜头对准案台上的布套:“看薛奶奶教我的新花样,嫩芽顶露,配你的新模块正好。江学姐说南大的观测站要加测春季星空,让留十个带星图的布套,我把嫩芽和星图绣在一起了,叫‘地上新苗遇星光’。”
视频那头的林栋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在镜头里很清晰:“亏你想得出来。对了,张教授说下周带几位农大的教授来雪湖,实地看看传感器在茶园的应用,你把茶园的实测数据整理好,特别是和传统检测方法的对比表——江慧玲说她的《农业物联网》论文正好缺个案例,让咱们多拍点现场照片。”
挂了视频,姜小龙已经把新模块的零件箱拆开,里面的电路板上贴着小小的标签,写着“清华园试产第3版”。“栋哥说这个版本的功耗降了20%,一节电池能用八个月,”他拿起个感光探头,往布套的嫩芽里塞,“正好能塞进姗姗姐绣的叶片里,严丝合缝!”
薛爷爷凑过来看热闹,手指在布套上轻轻戳着:“这金线够结实不?别让茶园的露水浸坏了。”袁姗姗赶紧拿起个样品,往水里浸了浸,再捞出来时,金线绣的嫩芽依然挺括——这是用薛奶奶的法子,先用米汤浆过线,再在桂花酒里泡了三天,既防水又带香。
春雪化尽时,清华园的教授们果然来了。张教授带着三位农大的专家走进茶园时,露水还挂在茶树尖上,三十台套着嫩芽布套的传感器在茶丛里闪着微光,像撒了把镶金的绿星星。
“这布套设计得巧,”农大的李教授弯腰打量着传感器,指尖拂过嫩芽图案,“既保护了探头,又方便识别,老乡们一眼就知道哪个是测光照的,哪个是测湿度的。”他指着显示屏上的数字,“12.3℃,光照强度lux,正好是明前茶生长的最佳区间,数据很靠谱。”
林栋蹲下身,掀开传感器的底座,露出埋在土里的肥力探头:“这个模块用了江慧玲他们提供的校准算法,把紫金山的土壤数据当基准,和雪湖的土壤做了交叉验证,误差能控制在0.05以内。”他调出手机里的图表,两条曲线像藤蔓一样缠绕着,“红色是雪湖茶园,蓝色是紫金山林地,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高度吻合,说明模块的稳定性没问题。”
袁姗姗递给专家们的资料册里,夹着几片压平的茶叶,每片旁边都贴着传感器的读数记录。“明前茶采摘需要连续三天温度高于12℃,”她指着其中一页,“去年靠人工记录总错过最佳时机,今年传感器会提前预警,茶农能精准安排采摘期,预估能多收两成嫩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