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的咸腥气越来越浓,姜小龙把脑袋探出车窗,远处的海岸线像条银灰色的丝带,被晨雾裹着,若隐若现。“快看!那是红树林!”他指着雾中透出的深绿色剪影,兴奋地拍着林栋的肩膀,“比资料里的还壮观!”
林栋踩下刹车,越野车在沙地上滑出一道浅痕。袁姗姗早已打开车门,正弯腰查看刚从包里翻出的布样——红树的气生根用深褐色丝线绣得盘根错节,每根根须的末端都缀着颗小米粒大的珍珠,像潮水退去后留在根上的水珠。“薛奶奶说潮间带的布套得‘能屈能伸’,”她把布样往传感器上比量,“涨潮时要能跟着浮起来,退潮后得牢牢抓住泥地,所以我在边缘缝了可调节的松紧带,里面还衬了层渔网上拆下来的胶丝,防水又耐磨。”
江慧玲的视频通话恰好打进来,屏幕里的她正举着张设计图,背景是实验室的水族箱,里面模拟着潮间带的水流。“红树林的气生根有特殊的通气组织,”她手指点着图上的网格,“我参考这个结构,给布套加了蜂窝状的透气孔,既能让海水流通,又能过滤掉泥沙。你们看,这是3D打印的模型,和你们手里的布样能对上吗?”
袁姗姗把布样凑近镜头,绣线勾勒的气生根与图上的结构完美重合,珍珠点缀的位置正好是模型里标注“通气孔”的地方。“严丝合缝!”她笑着转动布样,“薛奶奶用鱼鳔胶泡过的线果然好用,摸起来滑溜溜的,刚才沾了点海水,一点都没渗进去。”
“对了,”江慧玲忽然切换镜头,水族箱里的模拟传感器正随着水流上下浮动,“我在浮力模块里加了个小机关——退潮时,布套会自动收紧,气生根的绣线会凸起,像真的红树根系一样抓住泥地;涨潮时就舒展开,带着设备浮在水面,你们试试?”
林栋已经抱起传感器往滩涂走去,姜小龙扛着工具箱跟在后面,鞋跟陷进软泥里,发出“咕叽”的声响。“这泥也太黏了吧!”他拔出脚,鞋底挂着团黑乎乎的泥,“难怪要加抓地设计,不然设备早被冲走了。”
袁姗姗蹲在滩涂上,小心翼翼地把布套套在传感器外。红树气生根的绣线果然随着她的动作变化——用手往下按,根须绣线就鼓起,像在发力抓地;松开手,线又变得柔软,布套轻轻上浮,珍珠在晨光里闪着光。“太神奇了!”她惊喜地发现,每个珍珠孔里都藏着根细如发丝的铜丝,“这是王铁匠加的记忆金属丝吧?能跟着湿度变形状!”
“没错,”江慧玲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铜丝遇水会收缩,干燥时舒展,正好配合潮汐的节奏。我还在里面嵌了个微型盐度计,数据会实时传到后台,你们看布套内侧的小灯——蓝色是正常盐度,红色就是盐度过高,得赶紧调整位置。”
说话间,远处的潮水开始上涨,先是漫过脚面的清水,带着细小的贝壳和藻类,很快就没过了膝盖。林栋注意到,传感器的布套果然自动展开,气生根绣线舒展开来,像片小小的红树丛林,托着设备在水面上轻轻浮动。珍珠孔里的铜丝发出微弱的电流声,像是在给设备供电。“这是把潮汐能转换成电能了?”他惊讶地看着布套上亮起的蓝灯,“江学姐,你这设计也太绝了!”
“是薛爷爷提醒我的,”江慧玲笑着说,“他说以前的渔民会用红树果做浮子,能跟着潮水动,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个原理用到设备上。对了,布套的边角有个小口袋,里面是防藤壶的药膏,记得每天涂一次,那些小贝壳粘在上面可难清理了。”
姜小龙已经在附近找到棵成年红树,树干上垂着密密麻麻的气生根。“栋哥,这里的根须比布套上的密多了!”他指着根上附生的小螃蟹,“还有活的‘住户’呢!”袁姗姗赶紧拿出相机拍照,镜头里,传感器的红树布套与真的红树根混在一起,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小螃蟹甚至爬到布套上,用螯钳碰了碰珍珠,像是在打招呼。
“这就是薛奶奶说的‘融入环境’,”林栋若有所思,“设备不光要好用,还得让这里的生物觉得‘不陌生’,才不会被破坏。”他试着把传感器往红树根旁挪了挪,布套上的气生根绣线立刻与真的根须缠在一起,像在互相“牵手”。
潮水涨至最高处时,姜小龙突然喊了一声:“快看!那是什么?”只见传感器的布套突然发出柔和的绿光,气生根绣线之间浮现出细密的网纹。“是防冲击模式!”江慧玲的声音带着兴奋,“刚才涌来的浪有点急,布套自动展开了防护网,用的是渔网上的高强度纤维,能缓冲冲击力。”
浪头过后,布套又恢复了原状,只是珍珠上多了些晶莹的水珠。袁姗姗伸手去擦,却发现水珠顺着绣线的纹路流进了底部的小孔里,“这是在收集海水样本?”她凑近一看,布套内侧果然有个透明的小管,里面装着刚收集的海水,“盐度计就是靠这个取样的吧?太方便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