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暖阳晒得青藏高原的冻土微微发软,表层的冰壳像碎裂的玻璃,踩上去发出“咔嚓”的脆响。林栋跪在地上,将传感器的新布套往冻土里按,驼毛混纺的布料上绣着头壮硕的牦牛,棕黄色的蹄子用加粗的棉线绣得格外厚实,每道蹄纹里都嵌着细小的泥炭颗粒,在阳光下泛着暗沉的光。
“冻土温度-1.2℃,冻融循环频率每天3次,”姜小龙举着测温仪报数据,防寒手套上沾着层黑泥,“江学姐说这地方的冻融交替最频繁,普通设备撑不过一个月,咱们的牦牛布套能扛住不?”
林栋拍了拍布套上的牦牛脊背,那里用双层驼毛填充,摸上去像块温热的绒垫。“薛奶奶用酥油搓过的驼毛,抗冻融是普通布料的五倍,”他指着牦牛的耳朵,那里绣着个小小的铃铛,风一吹就发出“叮铃”声,“王铁匠打的铜铃片,既能防土拨鼠啃咬,又能当定位信标——你看这铃声的频率,江慧玲能通过卫星追踪到精确位置。”
袁姗姗蹲在旁边,往布套的蹄子缝里塞着什么。她的裤脚沾着冻土带特有的黑泥,像抹了层墨。“这是晒干的狼毒草根,”她举起一小把褐色的根茎,带着股辛辣的气味,“薛奶奶说冻土的虫子最怕这个,塞在蹄纹里能保三个月不生虫。你看这牦牛的尾巴,我用三股驼毛编的,能扫掉落在布套上的雪,省得咱们天天清理。”
远处传来牦牛群的哞叫声,牧民格桑骑着马过来,皮袍的下摆扫过冻土,留下道浅痕。“你们的布套绣得真像我家的‘黑珍珠’,”他翻身下马,指着布套上的牦牛图案,“那是头种牛,蹄子能踩碎半尺厚的冰,你们照着它绣,准没错。”
林栋调出布套的设计图,果然与格桑描述的“黑珍珠”一模一样——弯角的弧度、胸口的白毛、甚至左前蹄的一块疤痕,都用不同颜色的线细致绣出。“是江慧玲根据你给的照片画的图,”他笑着说,“她说动物对同类的形象最亲近,这样能减少牦牛群的冲撞。”
格桑忽然指着布套底部的小钩子:“这是啥?”袁姗姗演示着把钩子挂在露出冻土的草根上,布套立刻像头低头吃草的牦牛,稳稳扎在地上:“这是‘抓地钩’,冻土表层会松动,钩子能跟着土层变化调整角度,不会被冻融翻出来。薛奶奶说就像牦牛的蹄子,走再滑的冰也不会摔跤。”
午后的冻土带突然下起雨夹雪,豆大的冰粒砸在驼毛布套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林栋他们躲在临时搭建的帆布棚下,看着传感器的布套自动切换模式——牦牛的鬃毛绣线向两侧展开,露出里面藏着的防水膜,上面印着冻土区的微型地图,用红笔标着几处容易塌陷的“陷阱”。
“冻融预警启动了!”姜小龙举着被雨雪打湿的平板,屏幕上的数据流依然稳定,“江学姐说这布套里的泥炭颗粒能吸收潮气,你看这湿度曲线,比外面低15%!”
袁姗姗用树枝拨开布套周围的积水,发现牦牛的蹄纹绣线都在微微收缩。“这是在记录冻土的膨胀率,”她指着防水膜内侧的细管,里面已经积了小半管黑褐色的泥水,“薛奶奶教我在蹄纹里织了层吸水棉,能收集冻土样本,直接测有机质含量。你闻,还有淡淡的酥油香,是防霉菌的,格桑说牦牛的皮毛上也总带着这味道。”
雨夹雪中传来土块滑落的声响,格桑大喊着“快撤”,拽着他们往地势高的地方跑。林栋回头时,看见传感器的布套正顺着冻土的裂缝缓慢移动,牦牛的铜铃在风雪里闪着光,像头引路的老黄牛,朝着安全区域挪动。
躲到安全地带后,姜小龙立刻打开对讲机:“江学姐!传感器还在动!它自己找到块结实的冻土层了!”江慧玲的声音带着电流声传来:“那是‘应激性调整’算法,布套里的压力传感器能感知土层硬度,抓地钩会自动选择最稳固的位置……别担心,它比咱们懂冻土的脾气。”
雪停时,夕阳的金光穿透云层,给冻土带镀上层奇异的橙红色。林栋他们回到原地,发现传感器已经“走”到了块露出黑色泥炭的硬地,驼毛布套上的冰粒正在融化,牦牛图案的轮廓在水汽里若隐若现,像头刚从雪地里站起来的真牦牛。“你看这组数据,”林栋调出后台记录,“冻土膨胀最厉害的时候,它每分钟移动1.5厘米,正好避开了塌陷区。”
袁姗姗掏出针线,修补布套被冰粒砸破的地方。她用的线是棕黑色的,在驼毛布上几乎看不见针脚:“这是用格桑给的牦牛毛纺的线,比驼毛线还耐磨。薛奶奶说补的时候要顺着鬃毛的纹路绣,就像给牦牛梳毛,既好看又结实。”
格桑捧着个羊皮袋走过来,里面装着刚挤的牦牛奶。“给铁家伙也喝点,”他笑着往布套上倒了点,牛奶顺着牦牛的蹄纹渗进冻土,“我家的‘黑珍珠’每次踩过新地方,都要留点味道,算是打个招呼。”
林栋看着那片被牛奶浸湿的冻土,忽然明白江慧玲说的“生态融入”是什么意思——最好的设备不是冰冷的监测者,而是能成为冻土生态的一份子,像这头“布套牦牛”,用自己的方式与这片土地对话,既不打扰,又能守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