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研发实验室里,晨光透过舷窗,在桌面上投下一道狭长的光斑。光斑中央,一个巴掌大小的金属装置正散发着淡紫色的微光 —— 这是凯和星璃连续奋战 72 小时的成果:“灵能 - 机械通用转换器”。装置的一侧是艾塔尼风格的灵能接口,刻满细密的传导纹路;另一侧是人类标准的机械接口,布满金属针脚;中央的透明舱体内,星晶粉末与超导线圈组成的核心正缓慢旋转,像一颗微型的 “双星系”,在磁场中释放着稳定的能量波动。
“再测一次灵能转化率。” 凯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的兴奋,他将转换器连接到测试平台,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屏幕上的数据开始跳动,“输入灵能强度 0.5 单位,目标输出电能 220V,频率 50Hz,看看这次能不能精准匹配‘老兵’号的电路参数。”
星璃坐在装置旁,额间的晶体与转换器的核心形成共振,灵能像细流般缓缓注入:“灵能传导效率 98%,没有能量损耗。核心的磁场稳定性也很好,波动幅度小于 0.1 特斯拉,应该能稳定输出电能。”
这是他们研发的第 13 版转换器。前 12 版要么灵能转化率不足 80%,要么输出电能的频率波动过大,无法满足 “老兵” 号老旧电路的严苛要求。直到昨天凌晨,星璃突发灵感 —— 用艾塔尼的 “星晶磁场约束技术” 包裹人类的超导线圈,让灵能在转化过程中形成 “能量缓冲层”,既避免灵能直接冲击机械系统,又能通过磁场调节电能参数,像 “翻译官” 一样,将艾塔尼灵能信号 “翻译” 成机械系统能理解的电能信号。
“测试结果出来了!” 凯的声音突然拔高,屏幕上的参数稳定在预设范围:“灵能转化率 92%,输出电能 220.3V,频率 50.1Hz,波动幅度 0.2%,完全符合‘老兵’号的要求!”
实验室里瞬间响起压抑的欢呼,两人几乎同时伸手,想要触碰这个解决了兼容性难题的 “钥匙”,又在半空不约而同地停下 —— 连续三天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的手都微微颤抖,却不敢轻易破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转换器的核心突破在于 “双阶段适配” 设计:
第一阶段是 “灵能预处理”—— 转换器内置的星晶核心会先将输入的灵能转化为 “稳定灵能流”,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将灵能的波动幅度控制在 0.1% 以内,避免灵能冲击对机械系统造成损伤;
第二阶段是 “参数精准转换”—— 稳定后的灵能流通过超导线圈,转化为电能信号,同时内置的 “智能调节模块” 会实时监测输出参数,根据接入设备的需求,自动调整电压、频率和电流,实现 “一器多能”,既能适配 “老兵” 号 220V 的老旧电路,也能满足新核心 380V 的高功率需求。
“光有能量转换器还不够,数据接口的兼容性也得解决。” 凯拿出另一块装置 ——“通用数据接口”,它的外形与转换器相似,却内置了更复杂的信号处理芯片,“‘奇美拉’计划中,新战舰的灵能系统需要与导航、武器等机械系统实时交换数据,而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和传输速率完全不同,必须有一个‘通用翻译’,才能让它们协同工作。”
这个数据接口的研发同样困难重重。人类机械系统的数据格式是 “二进制编码”,传输速率最高 100Mbps;而艾塔尼灵能系统的数据格式是 “灵能波动编码”,传输速率可达 1Gbps,两者就像 “用摩尔斯电码与中文对话”,完全无法互通。
星璃的灵能再次发挥关键作用。她通过灵能感应,记录下灵能波动与二进制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像 “编制字典” 一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 “灵能 - 机械数据对照表”。凯则根据对照表,在接口中植入 “实时翻译芯片”,让接口能在 0.001 秒内完成两种数据格式的转换,同时自动适配不同的传输速率,确保数据传输不丢失、不延迟。
“数据接口测试开始!” 凯将接口连接到灵能传感器和机械导航系统,“模拟灵能系统传输目标坐标数据,看看导航系统能不能准确接收并解析。”
星璃启动灵能传感器,一组坐标数据通过接口传输到导航系统:“目标坐标 X-73.2,Y-15.6,Z-9.8,传输速率 100Mbps。”
几秒钟后,导航系统的屏幕上准确显示出目标位置,误差小于 1 米:“数据解析成功!没有出现乱码或丢失,传输延迟 0.0005 秒,完全满足实时控制的需求!”
通用接口与转换器的成功研发,不仅解决了 “老兵” 号与新核心的整合难题,更为 “奇美拉” 计划扫清了最大的技术障碍。当天下午,团队就将这两项成果应用到 “老兵” 号的系统整合中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