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脸上的笑容微微僵硬,看着眼前这位刚刚还热血沸腾、表示要肝脑涂地的老臣,此刻却眉头紧锁,捻着胡须,一副“陛下,此事恐还需从长计议”的模样。
“蔡卿……可是觉得朕之所言,有何不妥?”刘协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妙的预感。蔡邕沉吟良久,最终他还是深吸一口气,躬身道:“陛下重建太学、教化万民之雄心,老臣五体投地,亦深感振奋!蒙学启智,习字演数,此乃固本培元之基石,老臣毫无异议!”
刘协刚松半口气,蔡邕的“但是”就来了。
“然则……”蔡邕话锋一转,眉头皱得更深,“陛下所言之分科……尤其这‘工巧科’……老臣窃以为,恐有不妥。”
他抬起头:“陛下,工者,匠籍也,乃百工之役,其术虽巧,终为小道,关乎器械制造,乃形而下者之学。太学乃国家最高学府,传授的是圣贤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义!让工匠之术登太学之堂,与经史子集并列,这……这于礼不合,恐遭天下士人非议啊!岂不闻‘君子不器’乎?”
刘协:“……”
蔡邕没注意到天子瞬间垮掉的表情,继续输出他的儒家价值观:“至于兵略科,尚可。保家卫国,为将者确需韬略,孙吴之术亦属大道。然律法科……陛下,治国当以仁政为本,以德化民。律法刑罚,乃法家手段,过于严苛,秦二世而亡便是前车之鉴!我大汉独尊儒术,岂可再兴法家之学,与民争利,以律苛民?当以《春秋》决狱,以仁心感化才是正途!”
他越说越觉得自己的逻辑无懈可击,语气也坚定了许多:“陛下,太学,就当是研习圣人微言大义、培育君子之德的地方!书法亦可陶冶情操,彰显文明。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方是根本!那些工匠、医者、农稼之术,皆是末流小道,岂能与大道混为一谈?若让其入太学,岂非本末倒置,辱没了太学清名?”
他终于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时代的局限性”。哪怕是最顶级的聪明人,也被牢牢禁锢在当时的认知框架里。想一步到位搞个综合性大学?难!难于上青天!
刘协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冷静,要迂回,要策略!跟这种认死理的大儒硬顶,那得气死自己。
他努力挤出一个理解的笑容:“蔡卿所言……嗯,亦有道理。是朕考虑不周,急于求成了。”
蔡邕一听陛下似乎听劝了,脸色顿时缓和不少:“陛下圣明!”
刘协开始尝试分割这块大饼,“依蔡卿之见,这蒙学阶段,习字、算数,打牢根基,这可是教化之本,开启民智之始。”
蔡邕立刻点头,毫不犹豫:“此乃善政!老臣全力支持!若能使我大汉子民皆能识文断算,知书达理,正是我儒家‘修身’之基,亦是陛下仁德被于四海之显证!” 他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天下百姓都能诵读《论语》的场景了,激动得胡子微颤。
“好!”刘协趁热打铁,“在识字算数基础上,深入学习经史子集,灌输忠君爱国之思想,培育仁义礼智信之品德。同时,数术课程加深,要能计算田亩、赋税、工程等实用之数。此阶段,旨在培养知礼明义、亦能务实之才,可为吏、为官之备选。蔡卿觉得如何?”
“大善!”蔡邕眼睛更亮了,这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陛下此议,深得儒家精髓!内修德性,外明实务,正是君子之道!老臣完全支持!” 这才是太学该有的样子嘛!
“然,蔡卿啊,朕仍觉有所缺憾。如你所说,工匠、医者、精于农稼者、深谙兵略者,皆有其专长,于国于民亦有大用。若只因其所习为‘小道’而摒弃于官学体系之外,任其技艺流失,或只能父子相传,闭门造车,岂不可惜?长此以往,我大汉之器械、医药、农事、军备,如何精进?”
蔡邕捻着胡须,若有所思:“陛下爱才之心,老臣明白。只是……太学乃清净之地,专研圣贤学问之地,若让彼等进入,确与体制不合,恐扰清流。”
有门!刘协立刻抛出折中方案:“那不如这样!太学,就依蔡卿之意,专攻儒家经义、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之大道,培养治国之才!至于那些专才嘛……朕打算单独设几处‘苑’‘阁’,如何?”
蔡邕来了兴趣,“陛下请详言之。”
“譬如,擅工匠巧作者,可入‘格物苑’,专研器械制造、土木工程、奇巧机关;”
“精于医道者,可入‘济世阁’(刘协临时想的名字),钻研医术药理,培养良医,治病救人;”
“善于农桑稼穑者,可入‘神农苑’,研究优良籽种、耕作之法、水利兴修;”
“深通军略战法者,可入‘韬略阁’,精研兵法阵图、练兵之道、舆地沙盘。”
刘协观察着蔡邕的神色,继续忽悠:“如此,太学依旧是蔡卿所期望的儒家圣地,传承大道。而这些专才,也有了自己的进修之地,其所学能得以系统传承和提升,其所研之成果,亦可反哺国家,强兵富民。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岂不美哉?蔡卿以为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