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大人,格后方知无可格者,不格如何得知?
这也是一个过程。林格竹只在观察其外,而未向其内。
竹者坚韧并不是从外在可以得知的,要经过几个寒暑的观察和深入了解方可得其中之道。
正如梅的圣洁与坚强、兰的高雅与纯洁、竹的坚韧和谦逊、菊的勇敢和正直。
这些道理一直都存在,并不是是圣人留下来的结论。
只不过圣人经过长年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得出的观点。
所谓格物,其实格的不是物,而是人的内心。
每个人内心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其得出结论也不一样。
通过格其物,知晓事物之道理。
道理一直都存在,只是没有人去发现和总结它。
我们只要通过格物,明白其中事理。
所谓大道至简,明白其中一种道理。
其它的都如出一辙,只不过各种事物代表的意义不一样而已”
申怀安说完,看着酒桌上的三人,三人都愣住了。
没想到格物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和道理在里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咏竹诗将竹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其谦逊坚韧的品格尽显出来。
实在是一首难得的佳作,难道他也曾去格过竹?
“申公子,本官也有一事不明。
本官自清源上任已历五载,自认为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可为何百姓仍然疾苦,一直得不到改善,你的这些道理能否对其解释一二?”
这时清源郡守杨仲贤给出了疑问,原来杨大人忧郁憔悴都是为民所累,申怀安也甚为感动和敬佩。
于是他对杨仲贤说道:
“杨大人,学生敬佩杨大人为民所想,为民所做。
刚才我也说了,格物讲究的是方法,而并不是为格物而格物。
杨大人不妨想想,如今百姓疾苦是杨大人的无所作为,还是百姓自身懒惰?
显然两者都不是,而是事物本身引起的。
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劳动所得,不管丰收还是欠收,朝廷赋税必须上缴,这是国策。
但我们为何不跳出来看问题,如果百姓一直丰收,是不是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
“申公子,老百姓种地方法都是祖上传下来的。
遇上风调雨顺尚可丰收,可干旱、水患和雪灾,这是无法控制的。
让本官也无能为力,空空其谈对百姓并没有帮助。”
看来杨仲贤还是没有跳出事态的本身去考虑问题,为了打消其疑虑,申怀安又开口道。
“请问杨大人,百姓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锄草、何时施肥?
这些百姓都知道吧。为何不对其进行研究一番,改良种植技术和土壤环境。
这么说吧,地里种的是小麦,如果换作其它作物是不是产量更高?
可以试种豆种瓜等。当然这个不是头脑一热就决定的。
是需要至少四五个寒暑的记录、研究、分析等得出结论。
再比如,目前百姓农耕用的是长直辕犁。
耕地时转身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高。
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考察研究,改良犁的样式。
就像今天您看到的曲辕犁,这就是格出来的成果。”
杨仲贤听到此,茅塞顿开,原来问题还可以这个方面入手。
“申公子,不瞒你说,你今天的曲辕犁让本官大开眼界。
我们平时使用的的长直辕犁,此自古以来传至了几百年,一直没有得到改良。
不仅如此,除了大梁,东边大宇、西边川渝还有南边湘荆之地,用的都是长直辕犁。
就凭你曲辕犁的问世,我大梁的耕种将远远领先周边几国。
申公子真乃我大梁栋梁,来本官敬申公子一杯。”
杨仲贤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申怀安也很欣慰。
杨大人平时言语不多,可脑子转得够快,悟性极高。
但此任行健还沉思在申怀安刚才的话里面,并没有走出来。开口问道:
“申公子,你方才说格物格的不是物,而是人的内心。
这个如若我不去格竹,格其它的事物,是否也是于内心为主?”
“院长大人,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格物致知。
这些不要分开的去看待他们,格物者除了格内心,也可格外在。
格内心是明白其中道理,明白了道理就重新认知了事物的本质。
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行合一贵在坚持与行动,方能笃行致远。
你不去了解事物的本身,光对着空想是不会有结论的。
并不是你现在去格物,去知行合一就能得到成功。
这个肯定不行,不然到处都是圣人。
所以一个发明一个学说必须先经历失败,才能功成。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个道理都是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论证得出的结论。
而不是为格物而格物,为知行合一,才去行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梁好声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