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京城皇宫,皇上正对申怀安的事头疼,特别是大臣都争论不休。
原来是清源知府杨仲贤将申怀安发明的曲辕犁奏禀朝廷。
里面描述了曲辕犁的使用方法,还将目前的直辕犁做了对比。
称此曲辕犁的问世,将大大提高农耕效率,而且省时省力。
如果全国推广,将会给大梁百姓带来极大的便利,奏折上还附有曲辕犁的图纸。
皇帝看完奏折,立即表示要重赏申怀安,同时也嘉奖了清源知府。
这时左相龚少文在朝堂上提出了异议:“陛下,臣以为现在赏赐尚为过早。
应先由工部按图纸将曲辕犁先打造出来,交由地方验证。
如果真如清源知府所说,再赏不迟。”
“上官爱卿,你的意见呢?”
“回皇上,既然清源已对曲辕犁进行田地检验,其奏报定然属实,全国推广势在必行。
诚然左相的提议也很有必要,臣以为,可先召申怀安进京。
待工部将曲辕犁打造出来验证之后,如果有何疑问可由其进行指导和改正。
这样即不耽搁曲辕犁的推广,也可打消各位大人的疑虑。”
上官仁远并没有反对龚少文的话,而是给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左相龚少文越来越看不懂上官仁远了,以前朝堂之上两人必先争执一番。
但自他从清源回京后仿佛变了个人似的。
当然皇上很满意现在朝堂上的和谐,虽然意见不同,但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激烈的争执。
他立即让太监总管丁升拟旨,派人去清源传旨,召申怀安进京。
既然申怀安要进京,那就索性再推他一把。
上官仁远想到这里,就将自己年前去清源的事说了出来,而且还将申怀安的诗词呈上。
宦官将卷轴打开展显在大殿上,看着上面申怀安的诗词,顿时整个大殿都沸腾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宁为百夫长,胜作十书生。”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好诗好诗好诗啊!上官爱卿,你说这些诗都是发明那个曲辕犁的申怀安所作?
联今天算是开了眼了。”皇帝连说了三个好诗。
他越看越兴奋,仿佛自己也回到了曾经血战的沙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格物致知。”
“真是好诗、好词、好句啊!”
还不等上官仁完回复,皇帝又念着卷轴上的字,越看越有兴趣。
“回皇上,此人名叫申怀安,乃清源灵山村人氏。
年纪十八左右,臣也是巧合才认识此人。”上官仁远说出了申怀安的来历。
“没想到清源郡还有这样一位才子啊,他是否就读于清源天德书院?”皇帝问道。
上官仁远:“回圣上,此子未曾进过书院,只是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
“只念过几年私塾?不可思议啊,如此有才之人,为何朕现在才听说?”
还没等上官仁远回复,皇帝又对太监总管说道:“丁升,速召翰林院大学士陶佳宇、国子监冯尚。”
当然,能品鉴这样诗词的人,怎么没有当朝大学士和国子监的人呢。
当国子监院长冯尚看到申怀安的诗词,大为震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真是说的好啊,言简意宏,大气磅礴,浩然神圣,为天下读书人找到了方向和使命。”
翰林院大学士陶佳宇很是感叹:“还有这句,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格物致知。
这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派,其不亚于圣人啊。”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宁为百夫长,胜作十书生。”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真不愧为我大梁年轻人之楷模,我很好奇,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年轻人啊。”
左相龚少文军旅出身,对于这些他甚有同感。
这时一边沉默的三皇子夏景伦突然开口道:
“父皇,前些天上元节,慕晴念出了一首《青玉案》,听说也是申怀安所作。
如此上元节再没有人能比过他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我很好奇,一个年轻人,写的诗风格迥异,却都句句精典。
我很怀疑真是他一个人的作品吗?
上官爱卿,你和此子是如何相识的,还有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皇帝好奇的问上官仁远道。
“启禀陛下,年前我因为平阳的案子到了清源,顺便去了趟西陵山灵虚观。
想为百姓祈福。在灵山村偶遇此人,由此相识。
当时他还念了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由此才邀他参加梅园诗会,经几天接触,此子性情孤傲,疾恶如仇,甚有气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梁好声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