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以其独特的视角,立道叙言。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这些规律,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他的思想,与古老传说中所蕴含的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孔丘和老子的思想,如同两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对古老传说的解读和阐释,为后人理解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关于秩序与共生的古老传说,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个关于建立秩序、平息战乱、玉琮守护的古老传说,穿越了时空的长河,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远古时代人们的智慧与勇气,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宝库,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和借鉴。它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和平、和谐与共生,书写属于人类的辉煌篇章。
四时歌
春分时的风裹着新泥气息掠过城头,我跪在宗庙前的青玉阶上,额头贴着冰凉的石砖。远处传来孩童追逐的笑闹,还有妇人捣衣时木杵叩击青石的清脆声响,这些欢快的声音却像针尖,一下下扎进我的耳膜。
放勋帝定四时、制历法,今国泰民安,卿何故哀泣?玄衣老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岁月沉淀的威严。我缓缓抬头,看见羲和老人拄着刻满星轨的青铜杖,浑浊的双目却似能看穿人心。
我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子民皆知帝功,可四季轮转、时序井然,对草木而言不过是顺天而生。人却要在这既定的秩序里,背负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重负。指尖传来刺痛,腥甜的血味在齿间散开,草长莺飞时,农人要耕地播种;秋收冬藏时,商贾需奔波交易。为何草木能自在生长,人却要困在这永不停歇的轮回中?
羲和老人沉默良久,忽然指向宗庙外的桑林:你看那些桑树,春日抽芽、夏日成荫,看似随性生长,实则每片叶子都在遵循天道。若违背时令,过早开花便会遭霜打,延迟落叶则难逃枯败。他的青铜杖重重顿地,惊起几只白鸽,放勋帝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四时,不是束缚百姓,而是让人间秩序与天道呼应。
我想起昨日在市集见到的场景:推着满载新米的独轮车的老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抱着新裁衣料的妇人,眼角眉梢都是藏不住的喜悦。孩童们举着糖画嬉笑奔跑,糖丝在阳光下拉出金色的弧线。
可草木无需忧虑明日,人却...我的声音渐渐弱下去。
人亦有草木不及之处。羲和老人的目光望向远方,你看那桑林,春生夏长是本能,秋收冬藏是天道。而人,却能在寒冬里围炉夜话,在春日里播种希望。放勋帝划分四时,是给了百姓掌握命运的可能。
暮色渐浓,宗庙檐角的铜铃随风轻响。我忽然想起自家后院的那株梅树,去年冬日大雪压枝,本以为必死无疑,可今春依然如期绽放。或许正如羲和老人所言,秩序不是枷锁,而是让生命更好绽放的养分。
离开宗庙时,我回望巍峨的殿宇,檐角的飞凤在晚霞中舒展羽翼。远处传来晚归的牧笛声,和着炊烟袅袅升起。或许我一直羡慕的,不是草木的无拘无束,而是那份顺应自然、不忧不惧的心境。放勋帝定四时,何尝不是在教世人,如何在秩序中寻得内心的安宁?
太行、王屋两山如巨兽横卧在冀州之南,每当暴雨倾盆,浑浊的山洪裹挟着碎石冲下山崖,将村口新修的石板路砸出狰狞的沟壑。愚公正蹲在祠堂门槛上修补斗笠,听见小孙子的哭喊穿透雨幕。
爷爷!石头把牛棚压塌了!虎头鞋沾满泥浆的孩童扑进他怀里,怀里还死死护着半块发霉的面饼。愚公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望着祠堂墙上斑驳的壁画。
深夜,愚公裹着湿透的蓑衣站在山脚下。闪电劈开浓云,照亮陡峭的崖壁上盘桓的饿鹰。他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就是被滚落的山石夺去性命,十年前儿子背着病重的妻子求医,在九曲回肠的山道上活活累死。山风呼啸,仿佛千万冤魂在哭喊。
移山!这个念头像火苗般在他胸腔里窜起。次日清晨,他敲响每家每户的木门,却只等来村民们怜悯又无奈的目光。智叟蹲在碾盘上敲着烟袋锅:老伙计,这山高万仞,你就是把骨头磨成粉,也动不了它分毫。
愚公没有争辩,扛起锄头就往山里走。第一天,他在青石上凿出三个浅浅的凹痕,手掌磨出血泡;第十天,终于凿下拳头大的碎石;第三十天,身后堆起了能勉强填平村口小坑的石堆。渐渐的,寡居的李氏妇人带着竹筐来捡碎石铺路,跛脚的铁匠送来新打的钢钎,连总爱嘲笑他的智叟,也偷偷在他歇脚的老树桩下放了坛米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虞朝的故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虞朝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