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如日:辉耀天地的贤君之光
涂山之巅,春分之悟
春分时节,放勋屹立于涂山之巅,宛如与天地融为一体。东风裹挟着淮河那温润的水汽,如轻柔的纱幔般缓缓漫上山坡,吹拂着他身上的粗布麻衣,发出猎猎声响。几缕新发的柳芽调皮地沾在他的发间,为他增添了几分自然的气息。极目远眺,山脚下千艘船帆在晨光的轻抚下,如同白鸟舒展振翅,熠熠生辉。从九州各地不辞辛劳赶来的部落首领们,正迎着清晨的露水,迈着坚定的步伐登山。他们身上佩戴的青铜礼器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顺着风势悠悠飘来,恰似一串被阳光晒暖的玉磬,奏响了一曲庄重而和谐的乐章。
“大首领,该祭天了。”身后传来仓颉那沉稳的声音。这位刚刚成功创制文字的史官,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捧着龟甲,他的指尖下意识地在新刻的“明”字上轻轻摩挲。那字刻得古朴而拙朴,左边为日,右边是月,仿佛在笔画之间,能听见光芒流淌的声音,蕴含着无尽的神秘与希望。
方勋却轻轻摇了摇头,他抬起手,指向东方那片浩瀚的云海。只见朝阳正奋力从云隙间挣脱而出,刹那间,金色的光瀑如汹涌的洪流般倾泻而下,漫过九嶷山那连绵起伏的轮廓,将淮河滩涂的芦苇荡瞬间染成一片绚烂的火海。在那最远处的船头上,放勋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身着葛布短打的少年,正踮起脚尖,满怀期待地眺望。少年的怀里紧紧揣着一个陶罐,里面盛着来自雍州新收获的稻种,那是希望的种子,承载着丰收的憧憬。
“祭天,不如祭这日光。”放勋的声音犹如山涧中历经水流长久打磨的石头,温润而不失力量,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光芒。“天地虽默默无言,可这日头的光辉,平等地照耀着陶寺坚固的城墙,也同样眷顾着北狄的帐篷;它既能落在贵族精美的鼎中,也毫不吝啬地洒在乞丐破旧的碗里。”
仓颉听闻,微微颔首,随即低头在龟甲上郑重地刻下这句话。墨汁顺着龟甲的裂纹缓缓渗进去,宛如一滴纯净的雨水被泥土温柔地吸收,融入到这古老而神秘的记载之中。他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十年前,那时放勋刚刚接替挚,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有人向他进言,劝他沿用旧制:“把最为肥沃的田地分给共工氏,将最锋利的铜器赐予三苗首领,如此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归顺。”
彼时,放勋正在黄河边不辞辛劳地治水,双脚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手中紧紧攥着一根因长时间泡水而发胀的木耒。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地看着那些前来游说的长老们。阳光从他汗湿的额发间丝丝漏下,在他的脸颊上投下细碎而斑驳的光斑,宛如一幅光影交织的画卷。“如果田地仅仅是为了供养贵族,铜器只是被用于战争杀伐,那我们与那些逐水草而居、只知生存繁衍的野兽又有何区别?”方勋的话语掷地有声,如洪钟般在众人耳边回响,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德政惠民,泽被四方
后来发生的诸多事迹,仓颉都一一详尽地记录在竹简之上。放勋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封地全部分给了那些因洪水肆虐而失去家园的部落,而他自己则带领着族人,安心地居住在陶寺那简陋的土窑里。土窑的窑顶覆盖着茅草,每年都会更换一次,因此总是带着新割青草那清新宜人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放勋与族人同甘共苦的质朴情怀。
放勋深知农业对于部落发展的重要性,他将治水过程中精心发现的稻种,无私地分发给南方的部落,为他们带去了新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他还耐心地教导北方的牧民搭建棚圈,用以储存牧草,为牲畜的过冬做好充足准备。那些刻画在岩壁上的农事图,形象生动,即使是不识字的孩童,也能轻易看懂其中的含义——当春天来临,该翻土耕种时,图上便画着蠕动的蚯蚓,提醒人们把握农时;到了秋天,该收割庄稼时,图中则描绘着弯腰劳作的农人,展现着丰收的忙碌与喜悦。
“大首领!”山下突然传来一阵热烈的欢呼。原来是共工氏的首领皋陶,正迈着坚实的步伐,扛着一根巨大的铜耒奋力登山而来。耒刃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馈赠。在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族人,他们齐心协力抬着一个陶缸,里面盛满了冀州新酿的米酒。酒液在陶缸中轻轻晃荡,倒映出天上悠悠的流云,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去年按照您说的法子修了水渠,”皋陶来到放勋面前,将铜耒往地上用力一顿,震得脚下的碎石簌簌作响,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对放勋的感激之情。“冀州那片原本荒芜的盐碱地,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麦子!族人们都说,这是日头格外偏爱咱们,可其实我心里清楚,是您把日头的光芒,实实在在地请到了地里啊。”
放勋微笑着接过陶碗,轻轻嗅着米酒那浓郁的醇香,那香气仿佛混合着阳光的温暖味道,悠悠钻进他的鼻腔,让人心旷神怡。他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三年前,那时皋陶还提着刀气势汹汹地堵在陶寺门口,愤怒地骂他“胳膊肘往外拐”。因为当时放勋毅然决定,把本应分给共工氏的铜矿,调去给下游饱受饥荒之苦的夷族打造农具,以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渡过难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虞朝的故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虞朝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