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作为彼时的工商业重镇,大商人对“抄没汪文耀”一事态度不一。徽商惊恐万分,他们与扬州盐商休戚相关;本地布商则暗自欣喜,只因汪氏曾垄断漕运,严重挤压民企生存空间。苏州织造局官吏听闻考成法严查贪腐,连夜销毁账本。
阮大铖党羽在苏州四处散布“李默欲谋反”的谣言。部分东林党人明知左良玉骄横跋扈,却因厌恶李默,拒绝公开支持讨贼,致使民间出现批判民谣:“文官比贼还坏。”
徽商联盟借漕帮在运河码头散发传单,宣称“盐税暴涨皆因李默穷兵黩武”,企图煽动运夫罢工。
东林党文人在茶社撰文:“李默行张居正之法,却无党争之祸,此乃明之幸欤?”但也有人批判:“武人干政,恐蹈唐末藩镇覆辙。”
苏州的机工们聚在玄妙观聆听报纸读稿,当听到“盐商拿人血腌盐”,顿时群情激愤,有人提议:“联名上书,请李大都督来苏州查办织造局贪官。”机工自发组织“护李队”,护送报童穿越南京城门时,与阻拦的卫所兵发生推搡,进而演变成群殴事件。
苏州郊区农民在檄文空白处写下“灭贼后求均田”,被李默的情报人员收集,成为后续推行土地改革的民意依据。
松江布商提前生产“讨贼胜利纪念布”,印有“驱除鞑虏”字样,预备战后高价售卖。汪家垄断的淮盐渠道解封后,苏州米市价格暴跌三成,粮商挂出“大都督米”招牌促销。机工在织锦上绣“除四害”图案(四只老鼠被利剑刺穿),布匹被抢购一空,甚至流入朝鲜商队。
汪家倒台后掌权的浙商集团,借势接管两淮盐引,主动向新军捐赠十万两白银“助饷”,提出“讨贼后开放江北商路”的条件,并向李默进献用孔雀羽织成的“讨贼袍”。
说书人将马铭騄罪状改编为《知府变猪记》,称其“每日要吃三斤人奶”,虽为虚构,却引发强烈共鸣。街头出现匿名揭帖,痛斥本地卫所“强占民田、逼良为娼”,呼应扬州裁撤卫所之举,吓得胥吏衙役人人自危。苏州百姓联名请求“查抄所有姓汪的富商”,理由竟是“汪家没好人”。
百姓或许并不理解党争或军权,但“崇祯亲征”的符号,让他们坚信“朝廷还在做事”。正如扬州难民所言:“只要皇上肯打,咱们就有盼头。”
喜欢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