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这 21 人还只是史书上明确记了姓名、有子嗣或有特殊地位的。朱槿曾在一些野史杂记里看到过零星记载,说朱元璋早年征战时,在滁州、南京等地,还曾纳过不少民间女子、小吏之女。
比如有一本《明兴野记》里提过,老爹在攻打婺州时,曾看中当地一位姓吴的小吏之女,容貌清丽,便将其纳入军中帐下,只是这女子福薄,没熬到老爹称帝就病逝了,也没留下一儿半女,最后连个封号都没有;
还有记载说,老爹在平定陈友谅后,曾在武昌收纳过几位陈友谅的旧部家眷,其中一位姓陈的女子,因性情温婉,一度被留在身边,可后来因为家族牵涉到谋逆案,被老爹下令送走,从此杳无音讯。
这些女子,要么没生育子女,要么地位太低,要么牵涉到朝堂纷争,根本没资格被写进正史,最后就像尘埃一样消散在时光里,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只能在野史的字缝里,留下一点模糊的痕迹。
不过话说回来,老爹能有这么多子女,娘亲马秀英的功劳可不小。
朱槿想着,娘亲自嫁给老爹后,就一直是老爹的贤内助,主理后宫这些年,更是从不用那些阴私手段。
她从不像别的后宫主位那样,忌惮年轻貌美的妃嫔争宠,反而会主动关心妃嫔们的生活,哪个妃嫔怀了孕,她会亲自吩咐厨房准备安胎药膳;哪个妃嫔生了孩子,她会带着赏赐去看望,还会挑选经验丰富的乳母帮忙照料。
孙氏刚生下朱镜静的时候,身子虚弱,娘亲还特意把自己常用的补品送去,叮嘱孙氏安心休养。
还亲自将朱镜静带到身边养大。
这般大气和体恤,让后宫妃嫔们都心服口服,自然没什么激烈的争宠内斗 —— 毕竟大家都知道,有马皇后在,就算争得老爹一时的喜爱,也没用,反而会落得个 “不懂规矩” 的名声,还不如安心生育、抚育孩子,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保障。
而从老爹这边来说,他对娘亲的敬重和信任,也断了其他妃嫔争宠的念头。
这份患难与共的情分,是任何妃嫔都比不了的。老爹称帝后,虽然后宫妃嫔不少,但他始终把娘亲的位置放在第一位,逢年过节,一定会先去坤宁宫陪娘亲吃饭;朝堂上遇到烦心事,也会回到后宫,跟娘亲说说心里话。
妃嫔们都看在眼里,知道老爹心里只有马皇后,就算一时得到宠爱,也成不了气候,自然不会傻到去跟马皇后争位,更不会为了争夺皇子的抚养权,搞那些 “下毒”“陷害” 的狗血把戏 —— 毕竟老爹的脾气谁都知道,要是敢在后宫搞小动作,一旦被发现,轻则被打入冷宫,重则牵连家族,没人敢拿自己和家族的性命冒险。
再加上皇宫里有太医精心调理,有乳母、宫女细心照料,孩子的存活率也高了不少。
朱槿记得,后世史料里记载,明朝皇室子弟的夭折率,比之前的元朝和之后的清朝都低不少,这其中,除了太医的医术高明,更重要的是娘亲建立的一套完善的育儿制度 —— 每个皇子公主出生后,都会有专门的 “奶母”“保母”“针工”“浆洗” 等宫人负责照料,饮食、起居、健康都有详细的记录,一旦有什么小病小痛,太医能第一时间诊治。
这般细致的照料,让朱家的孩子们大多能健康长大,这才有了一大家子人丁兴旺的景象。
而且老爹自身的条件也够硬。朱槿知道,老爹出身底层,早年在皇觉寺当和尚,后来跟着郭子兴起义,南征北战那么多年,扛过枪、打过仗,甚至还曾在乱军中救过战友,身子骨早就练得比常人强健。
他记得老爹曾跟自己说过,早年在攻打集庆时,他曾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白天指挥作战,晚上还要批阅军报,可第二天依旧精神抖擞,一点都看不出疲惫。
更难得的是,老爹寿命还长,活到了 69 岁,在古代帝王里,算是高寿了。
他的生育期更是从 24 岁成婚那年(1352 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晚年 —— 朱槿记得最清楚,老爹最小的儿子朱楠,是老爹 67 岁那年才出生的,虽说这孩子没活多久就夭折了,但也能看出老爹晚年身子骨依旧硬朗,精力比同龄人旺盛不少。
这长达 30 多年的生育窗口期,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 像历史上的唐太宗,虽然子女也多,但生育期也就 20 多年;宋太祖更是 50 岁就去世了,生育期比老爹短了一大截。
想到这儿,朱槿忍不住摸了摸下巴,心里还有点小得意 —— 自从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就没少给老爹调理身体。
他还教老爹打太极,每天早上让老爹在御花园里练上半个时辰,活络筋骨。
在他的调理下,老爹现在的精神头比原历史上还好不少 —— 原历史上,老爹在 38 岁这年,还曾因为征战劳累,得过一场重病,差点影响了统一江南的进程,可现在,老爹每天处理政务到深夜,第二天依旧早早起床,一点都看不出疲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