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社讨论:乡土小诗里的情感与思考
寒假过半,苏松在诗社的线上读书会上,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两首乡土小诗和拍摄的家乡照片。当他把《春日里的家》和《年味渐浓》的电子版展示在屏幕上时,大家都眼前一亮。
“苏松,你这两首诗也太有画面感了吧!‘桃树在村口踮脚张望,嫩芽顶破了冬天的壳’,这句话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春天的样子!” 白墨率先发言,语气里满是赞赏。她还补充道:“我觉得你把家乡的变化和传统的保留结合得特别好,既写出了家乡的新貌,又没有丢掉乡土的根,这正是现在很多地方需要的。”
尤龙也深有感触:“《年味渐浓》里‘阿奶的手在面盆里揉着年,面团醒着,像等一场团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奶奶,每年过年她也会这样揉面做馒头。这种细节特别真实,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他还提议:“以后我们诗社可以多开展这样的创作活动,鼓励大家记录身边的生活和传统文化,让诗歌更贴近生活。”
贺花则从艺术的角度评价:“你配的照片和诗特别搭,桃树新芽的清新、舞龙表演的热闹,都让诗歌更生动了。我觉得可以把这些诗和照片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作为诗社的‘乡土文化集’,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的变化和传统年俗。”
宋子充认真地说:“你的诗不仅记录了家乡的变化,还表达了对传统传承的思考,比如《年味渐浓》里提到的戏曲演唱、手工剪纸,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考很有深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基层的生命力。”
宋子都虽然平时爱搞怪,但这次也格外认真:“我旅行的时候,也看到了很多传统习俗,但是没有像你这样用诗歌记录下来。以后我也要向你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传统文化,比如画一组‘家乡年俗’的插画。”
大家的讨论持续了很久,从诗的语言、意境,到背后承载的情感与思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苏松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没想到,自己随手写下的乡土小诗,能引发大家这么多的思考和共鸣。
“其实我写这些诗,就是想记录下家乡的变化,留住那些珍贵的记忆。” 苏松真诚地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发展,难免会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我觉得,传统和发展并不矛盾,就像我们村,既有新的文化广场,也保留着老磨坊、传统年俗。以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记录更多家乡的故事,也希望能通过这些诗,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线上读书会结束后,苏松把自己的两首乡土小诗和照片整理成文档,分享到诗社的微信群里。大家纷纷点赞、转发,还有人提议把诗打印出来,贴在诗社的 “文化墙” 上。苏松看着群里的消息,心里暖暖的 —— 他知道,这些小诗不仅是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寄托,也成了诗社成员之间交流的桥梁,让大家更关注身边的生活和传统文化。
这个寒假,苏松在老家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他用相机记录家乡的变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不仅收获了两首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诗,还加深了对家乡、对传统的理解。新学期即将到来,他打算带着这些小诗和照片回到学校,和诗社的伙伴们一起开展 “乡土文化” 主题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的新貌和传统的魅力,也让诗歌成为传承文化、连接情感的纽带。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墨中有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