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一个月,宋子都就把旅行背包收拾好了。背包里装着他特意买的复古相机、厚厚的旅行笔记本,还有一本翻旧了的《中国文化景点图鉴》—— 按照原计划,他要在寒假去 A 省的木雕古镇和 B 省的历史博物馆,实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寻找《诗经》中 “如切如磋” 的文化印记。出发前三天,他还在诗社群里兴奋地分享旅行攻略:“我已经查好木雕古镇的开放时间,还预约了老艺人的体验课,到时候给大家直播雕刻过程!”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出发前一天,母亲突然接到老家亲戚的电话,说爷爷身体不适需要人照顾。看着母亲焦虑的神情,宋子都默默收起了背包:“妈,我不去旅行了,留下来陪你照顾爷爷吧。” 母亲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愧疚:“都怪我,耽误了你好不容易盼来的旅行。” 宋子都笑着摇摇头:“旅行以后还能去,爷爷的身体更重要。”
那天晚上,宋子都坐在书桌前,看着背包里的相机和笔记本,心里满是失落。他打开诗社群,犹豫了很久,才敲下一段文字:“大家对不起,我因为家里的事,不能去旅行了。之前答应给大家拍的木雕照片、分享的文物故事,可能要推迟了。” 消息发出后,苏松、白墨等人立刻发来关心的消息,让他别担心旅行的事,先照顾好家人,这让他心里稍微好受了些,但未能出行的遗憾,还是像一块小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接下来的几天,宋子都一边帮母亲照顾爷爷,一边调整自己的心情。看着书桌上那本《中国文化景点图鉴》,他突然想到:“不能去实地旅行,不如通过书籍来一场‘精神旅行’?” 于是,他重新翻开图鉴,从 A 省的木雕古镇开始,一点点在书中 “游览” 那些原本计划打卡的景点。
在 “木雕古镇” 的章节里,他看到了与计划中要去的 “木语堂” 相似的工坊照片,书中详细介绍了樟木雕刻的技艺传承,还提到老艺人会在雕刻时讲述《诗经》中 “伐木丁丁” 的典故,将传统工艺与经典文化相结合。宋子都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樟木纹理细腻,适合雕刻花鸟纹样,老艺人说‘雕刻要顺着木纹走,就像读诗要理解诗意一样’,这句话让我想起之前学《诗经》时,老师说‘要结合语境理解诗句,不能只看表面意思’。”
随后,他又翻开《诗经译注》,将书中提到的文化景点与《诗经》诗句对应起来。看到 B 省历史博物馆的青铜鼎图片时,他立刻联想到《大雅?抑》中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的诗句,书中注释提到,这类青铜鼎常用于西周时期的朝会礼仪,与诗句中描述的诸侯治国场景相呼应。“原来在家读书,也能感受到实地旅行的文化共鸣。” 宋子都心里渐渐亮堂起来,他开始每天安排固定的 “阅读时间”,上午读文化景点相关的书籍,下午结合《诗经》做批注,晚上则在笔记本上写下 “精神旅行” 的感悟,失落的情绪慢慢被充实感取代。
然而,这样充实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寒假过半,学校布置的作业、诗社的线上活动、照顾爷爷的日常事务渐渐多了起来,宋子都的生活节奏开始变得混乱。他原本计划每天花两小时 “精神旅行”,却常常因为临时要帮母亲买东西、参加诗社线上读书会而被打断;晚上想整理读书笔记时,又会因为白天的疲惫而提不起精神,只能对着空白的笔记本发呆。
有一天,他原本打算读完《B 省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的 “诗经文化展厅” 章节,可刚读了几页,就被母亲叫去照顾爷爷,等忙完回来,已经没有了读书的兴致。看着书桌上摊开的书籍、未完成的笔记,还有手机里诗社伙伴分享的学习成果,宋子都突然感到一阵迷茫:“我好像什么都没做好,既没完成‘精神旅行’的计划,也没跟上学习的节奏,这样的寒假还有意义吗?”
这种焦虑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失眠,白天做事情也总是心不在焉。帮爷爷拿药时,会不小心拿错剂量;参加诗社线上读书会时,常常走神,跟不上大家的讨论;甚至连最喜欢的画画,也提不起兴趣,画纸上的《诗经》插画,线条总是歪歪扭扭。“我到底怎么了?” 宋子都对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忍不住问。
在又一个失眠的夜晚,宋子都打开了诗社的微信群。看着群里苏松分享的《高三?人物志》更新、贺花讨论的汉服改良进展,他犹豫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写下自己的困惑:“大家最近还好吗?我最近状态特别差。原本计划的旅行没去成,想通过读书来弥补,可现在生活节奏全乱了,学习、照顾家人、诗社活动挤在一起,我总觉得力不从心,做什么都没动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很没用。谢谢大家之前一直支持我,可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墨中有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