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窗台上摆着排做旧工具,细砂纸叠得整整齐齐,老松烟香用锡纸裹着,还有沈墨心从文物局借来的清代残卷碎片 —— 是用来比对做旧效果的。江寻把笔记本电脑搬到案中央,屏幕上正显示着《海上仙山图》的 AI 老化模拟界面,分了三个年份标签:“百年”“一百五十年”“二百年”。
“你看这个。” 他指着 “一百五十年” 的模拟图,指尖划过屏幕上山石的墨色,“AI 根据清代古画的老化数据,算出这个年份的墨色会褪色 17%,纸纤维会呈现轻微的黄褐色,边缘因为氧化会有 0.2 毫米的‘毛边感’。我还加了‘局部老化差异’—— 比如山根处(靠近‘地面’)湿度大,褪色会多 2%,纸色偏深;山顶处紫外线强,毛边会更明显。”
沈墨心凑过去,手里捏着那块清代残卷碎片,对着屏幕比对。碎片的纸色确实是淡黄褐色,边缘的毛边用指尖能摸到细微的纤维翘起,和 AI 模拟的 “一百五十年” 效果几乎一致。“这个年份刚好。” 她点点头,把碎片放在案上,“太新了容易被识破,太老了墨色会糊,一百五十年最符合《海上仙山图》的‘传世年限’。”
江寻立刻调出该年份的详细数据报表,打印出来递过去:“这里有每处区域的老化参数 —— 山根纸色 RGB 值(240,220,180),山顶毛边宽度(0.2-0.3 毫米),云雾处墨色褪色后明度值(58)。你做物理做旧时,要是拿不准,就对照这个数据。”
沈墨心接过报表,指尖扫过 “山根纸色 RGB 值” 那行,忽然笑了:“以前做旧全凭经验,比如熏色时,总要试三四张废纸才调得准浓度,现在有这个,能省不少事。” 她从工具箱里拿出个浅瓷盘,放上老松烟香,用打火机点燃 —— 青烟慢慢冒出来,带着淡淡的松木香,是手工做旧常用的 “熏色法”,靠烟的浓度和熏烤时间控制纸色。
“先试试山根的熏色。” 沈墨心把 AI 初稿的山根部分对着瓷盘上方,却没立刻靠近,先抬头问江寻,“按数据,山根纸色要比其他地方深 2%,那熏烤时间得比别的区域多多久?”
江寻立刻打开电脑里的 “熏色模拟子模块”,输入 “松烟香浓度(中等)”“纸张厚度(仿宣 120g)”“目标色差 2%”,点击计算后,屏幕跳出结果:“山根区域熏烤时间:45 秒;其他区域:30 秒,建议每隔 15 秒观察一次,避免局部过深。”
“好。” 沈墨心调整了瓷盘的位置,让青烟刚好飘向山根处,同时打开手机计时 ——15 秒到了,她把画纸拿起来,对着光线看了看,纸色刚泛起淡淡的黄,还没到数据里的 RGB 值;又等了 15 秒,再看时,黄度深了些,她把报表上的色卡凑过去比对,刚好卡在 “240,220,180” 的范围里。
“成了!” 她把画纸放在案上,语气里带着点惊喜,“以前我总怕熏过头,得等纸凉透了才敢比对,现在有时间数据,一点都不慌。”
江寻凑过去看,山根的纸色确实比其他区域深了些,却不突兀,像自然老化的痕迹,没有手工熏色常有的 “斑块感”。“这就是数据的好处。” 他笑着说,“能把你经验里‘大概’‘差不多’的东西,变成‘精准’,省得试错。”
接下来是磨边 —— 给画纸边缘做 “毛边”,模拟古画流传中被磨损的痕迹。沈墨心拿出张细砂纸,叠成小块,刚想在画纸边缘轻轻打磨,江寻忽然拦住她:“等一下,我调出山顶的磨边数据。”
屏幕上的 “磨边参数” 显示:“山顶边缘毛边宽度 0.2-0.3 毫米,建议打磨力度:轻(50g 压力),方向沿纸纤维纹理(仿宣纤维走向:纵向),避免横向打磨导致纤维断裂,出现‘假毛边’。”
“还有讲究?” 沈墨心愣了一下,她以前磨边全凭手感,有时候力度没控制好,会把纸纤维磨断,看起来很不自然。她按江寻说的,用指尖轻轻捏着砂纸,控制着力道,顺着纵向纹理打磨 ——30 秒后,她把画纸对着光线看,边缘的毛边刚好是 0.2 毫米左右,纤维没断,像自然氧化后的样子。
“你看,这样就不会有‘假毛边’了。” 江寻指着边缘,“AI 分析了上百张古画的毛边纤维,发现都是顺着纹理磨损的,横向打磨的痕迹太刻意,容易被仪器识破。”
沈墨心点点头,继续打磨其他区域,这次她时不时看一眼数据报表 —— 山腰处毛边宽度 0.15 毫米,打磨力度 40g;山脚处 0.1 毫米,力度 30g。打磨完一圈,她把画纸铺在清代残卷碎片旁边,两者的毛边放在一起比对,几乎看不出差别。
“以前做一幅画的磨边,得花一上午,还总担心不均匀。” 沈墨心直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腕,“现在有你的数据,半个钟头就弄完了,还比以前均匀。” 她看着江寻,眼神里多了点认可,“没想到技术能这么帮上忙,以前我总觉得,手工的‘旧感’,只能靠时间磨,现在才知道,精准的数据能让‘旧’得更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匠心代码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匠心代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