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元年,十一月初五,倭国京都,室町御所。
黎明前的黑暗浓重如墨,将整座京都紧紧包裹。
湿冷的雾气自鸭川河面升起,弥漫在街町巷弄之间,与那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杀机交融,令这座仿唐制而建的都城在寂静中透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
通往御所的大路已被彻底肃清,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两侧每隔十步便肃立着一名身着繁复仪仗服色、面涂惨白脂粉的倭国卫兵。
他们手持长戟,身形僵硬如同墓前石俑,唯有眼珠在偶尔掠过的火把光芒下,泄露出难以完全掩饰的紧张与惊惶。
辰时初刻,悠长而沉浑的号角声自远方破雾而来,如同沉睡巨龙的初醒之吟,震荡着京都上空的阴霾。
一支规模精简却气象森严的队伍,出现在朱雀大路的尽头,仿佛一柄缓缓出鞘的利剑,锋芒直指御所核心。
前列是三十六名身着赤色礼袍、手持金瓜、斧钺、旌节的大明礼官与仪卫,步履精准划一,面容肃穆,目光平视,那股源自天朝上国的雍容与威严,瞬间攫住了所有旁观者的心神。
紧随其后的,是八名身材魁梧的力士,合抬一座装饰着金银玉器、覆盖明黄绸缎的紫檀木舆轿,轿中安稳供奉着以九龙环绕紫檀木匣盛装的册封诏书,以及那方象征着郡王权柄、金印玺——用篆体刻“大明敕封倭国郡王之印”,装在紫檀印匣子里,匣子外壳左侧篆刻着大明礼部制、大明乾元元年,右侧篆刻永镇东瀛 恪守臣节,背面篆刻 奉大明正朔 屏藩东海 倘有二心 天兵立至。
舆轿之后,方是今日真正的主角——大明议政王、天策上将军、吴王朱栋。
他并未安坐于舒适的轿辇之内,而是选择乘骑一匹神骏异常的河西纯白龙驹。
马身通体雪白无杂毛,唯额间一撮赤红,宛如雪地点朱,神异非常。朱栋自身,则身着按亲王最高规制制作的朝会礼服,玄衣纁裳,以金线绣就五爪行龙云纹,腾挪于日月山海之间,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头戴九旒冕冠,以东海珍珠与和田白玉串就的垂旒微微晃动,遮蔽了部分面容,却更显其天潢贵胄的深不可测。他腰佩太上皇朱元璋亲赐的“天策”剑,剑柄镶嵌的宝石在晨曦微光中流转着幽光。
端坐马背之上,脊梁挺直如松,目光透过垂旒平视前方,那自然流露的磅礴气场,仿佛并非一人一骑,而是移动的山岳,承载着整个大明帝国的意志,每一步都踏在京都脆弱的心脉之上。
吴王世子朱同燨,亦身着繁复的世子朝服,骑乘一匹毛色油亮的栗色骏马,紧随父亲侧后方。
他努力调整着呼吸,抑制着胸腔内那如奔雷擂鼓般的心跳,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不动声色地扫过街道两旁那些深深鞠躬、姿态谦卑到近乎匍匐的倭国官员与卫兵。
他清晰地看到,在某些卫兵因过度用力紧握戟杆而指节发白的手上,在某些低阶官员低垂的眼帘下快速掠过、又迅速隐藏起来的阴鸷与怨恨。
昨夜父亲于沙盘前的教诲——“面似谦恭,心藏利刃”——此刻有了最直观的印证。
大明倭国总督、鄂国公常遇春之子常升,一身擦得锃亮如镜的明光铠,外罩象征武勋的猩红织金斗篷,骑乘一匹乌骓马,居于朱栋另一侧。
他看似随意地控着缰绳,实则周身肌肉紧绷,感官提升至巅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同蛰伏于丛林中随时准备扑杀猎物的猛虎
。他所精选的五十名亲卫,以及鹗羽卫指挥使李炎精心安排、混入仪仗队伍的三十二名“天枢卫”精锐,则如众星拱月般散布在核心队伍的前后左右。
他们看似只是在执行常规护卫,实则脚步移动间,已不着痕迹地占据了沿途每一个可能遭受攻击的战术节点,一张以吴王为中心、无形却坚韧无比的护卫网,正随着队伍的行进,向着御所深处悄然收紧。
队伍的最后,是两百名从神策军天枢参将府中百里挑一的悍卒。他们并未穿着笨重的全身甲,而是统一的鸦青色春秋作战常服,外罩轻便却防御力不俗的环臂甲与皮质护肩,头戴标志性的、帽檐微卷的飞碟帽。
他们手中持有的,并非传统的长矛大刀,而是已经装填完毕、雪亮的三棱刺刀已然卡入卡榫的“洪武十六式后膛击发枪”。枪刺如林,在逐渐明亮的晨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寒芒,他们步伐沉稳如山岳移动,踏地之声沉闷而富有压迫性的韵律,与前方礼乐的雍容华贵形成了奇特的对比,却带来了更为实质、令人心胆俱寒的威慑力。
室町御所正门——巍峨的建礼门,在沉闷的吱呀声中缓缓洞开。
以倭主小仓官恒敦为首,细川满元、山名氏清等倭国核心公卿、实力派大名,皆身着仓促赶制、形制虽仿明式却难掩局促的朝服,按照品级高低,列队于门内广阔的卵石铺地广场之上。
小仓官恒敦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竭力挺直那因长期纵情声色而略显佝偻的身躯,试图在那身过于宽大、金线刺绣略显粗糙的郡王冕服下,维持最后一丝属于“王者”的威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