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藏经阁遗迹的庭院,如同一面神奇而严苛的镜子,映照出每一位踏入者内心深处的执着、恐惧与力量的瑕疵。无论是龙组成员的初试锋芒,还是国际高手们遭遇的文化冲击,都清晰地表明,这座看似古朴的建筑,其价值远非寻常遗迹可比。它不赐予摧城拔寨的利器,不赠予长生不老的仙丹,它所做的,是一件更为根本、也更为珍贵的事情—— 传承智慧。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经过严格筛选的探索者(包括NSID内部其他具备潜质的人员、经过审查的传统门派杰出弟子、以及少数像“幻惑师”梅林那样带着明确“求学”目的的外籍人士)获得了进入庭院的机会。他们怀着忐忑、期待或质疑的心情踏入其中,经历着各自独特的、直指本心的幻境考验。
而所有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考验,或者说,在幻境中有所领悟、有所放下的人,当他们从那种玄妙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后,都获得了一种奇妙的“馈赠”。
这种馈赠,并非具象化的物品,也不是直接烙印在脑海中的武功招式或修炼法门。它更像是一颗 种子,一种 明悟,一段关于如何运用和提升自身力量的 根本智慧。
一位卡在内息境界多年、苦求突破不得的某内家拳派长老,在幻境中直面了自己对“气感”的过度执着与对衰老的恐惧(他的武学障)。当他遵从扫地僧虚影的开示,尝试放下执念,意守丹田,感受气息自然流转而非强行引导后,他获得的感悟是:“力非强求,乃自然生发。心静如水,气自归元。” 出来后,他不再刻意冲击关卡,而是每日静坐养气,调和心神,不过半月,那困扰他十年的瓶颈竟在一次清晨吐纳中悄然松动,内息变得前所未有的精纯与浑厚。他明白,藏经阁给予他的,不是更强的力量,而是 如何正确使用和滋养现有力量,并让其自然成长的智慧。
一位擅长精密计算、负责NSID某技术项目、却因思维过于僵化而陷入瓶颈的年轻工程师,在幻境中看到了自己构建的复杂模型如同迷宫般困住了自己(他的知见障)。经点拨放下对“绝对精确”的执念后,他获得的感悟是:“大道至简,抓住核心脉络,胜过万千繁复推演。” 回归岗位后,他尝试用一种更加宏观、更具弹性的思维方式去审视项目,反而迅速找到了之前被忽略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甚至那位来自西欧的“幻惑师”梅林,在战战兢兢地再次进入(这次他做好了心理建设),直面那由自身异能化成的“心魔”后,他没有试图对抗,而是凭借着这几天死记硬背的《心经》片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努力让自己内心保持一丝清明与“空”的状态。虽然过程依旧痛苦艰难,但当他挣扎着脱离幻境后,他获得的感悟是:“力量是波涛,心性是舟。唯有坚固的舟,才能驾驭波涛,而非被其吞噬。” 他开始真正沉下心来,不再将异能视为炫耀或操控的工具,而是尝试去理解其本质,并严格按照那位高价请来的中文老师兼佛学爱好者教导的方法,修习静坐与诵读经文,以图稳固心神。虽然进展缓慢,但他那原本有些浮夸躁动的气息,明显变得沉稳了许多。
这些成功的案例,其共同点在于,探索者们都没有从藏经阁直接得到“术”(具体的方法、技巧、招式),而是获得了关于“道”(规律、原理、心法)的启示。是关于 如何调和“术”与“道” ,如何让自身的力量与心性修为相匹配、共同成长的 根本性智慧。
他们明白了,力量的增长,不能只靠外部的掠夺或技巧的堆砌,更需要内在心境的提升与对力量本质的深刻理解。 “修力先修心”,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变成了切身的体会与践行的准则。
NSID总部,巨大的环形屏幕墙上,正分屏显示着多位探索者进入藏经阁庭院前后的生理数据、心理评估报告以及他们自我陈述的“感悟”。
周明远教授站在屏幕前,双手负后,神情专注而严肃。他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报告,尤其是那些关于突破瓶颈、解决难题的案例。
一位负责数据分析的年轻研究员难掩兴奋地汇报:“周教授,数据对比非常明显!所有在遗迹中有明显‘领悟’表现的探索者,其脑波协调性、精神稳定指数、乃至部分生理机能指标,均有显着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掌控精度和应用创造力,提升了至少三十个百分点!这效果,比我们之前任何一项潜能开发或心理训练项目都要好得多!”
另一位来自传统武术世家的顾问,摸着下巴的胡茬,感慨道:“了不得,真了不得!这藏经阁,简直就像一位拥有无上智慧的师父,它不教你具体的拳脚,而是直接帮你 正本清源,点出你修行路上的根本症结所在!这比我派祖师爷留下的那些玄之又玄的口诀,可要直观和有效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说书人还是救世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说书人还是救世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