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改制风云与家庭重担
寒冬腊月,山阳市被一场大雪覆盖。秦墨裹紧棉大衣,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向市政府大楼。国企改制专班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他被分配到政策研究组,负责梳理国家政策和各地试点经验。
专班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三楼,由市府副秘书长韩德明亲自挂帅。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韩秘书长开门见山:“同志们,这次改制试点是场硬仗。省里盯着,全市89家国有中小企业、数万职工的前途命运都握在我们手中。政策研究要先行,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守住底线。”
散会后,韩秘书长特意留下秦墨:“小秦,听说你父亲是农机厂的老职工?这次农机厂也在改制名单中。你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站在全局高度思考政策,又要理解职工们的切身感受。”
秦墨心中一震。父亲下岗的阴影还未散去,现在自己竟要参与制定决定无数个像父亲一样的职工命运的政策。这种身份的叠加,让他对这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政策研究组有六个人,除了秦墨,还有经委的王科长、财政局的李娟、劳动局的小刘,以及两位从企业借调来的骨干。第一次小组讨论,气氛就异常激烈。
“要我说,改制就得快刀斩乱麻!”经委的王科长声音洪亮,“现在这些企业,大部分资不抵债,早该破产清算。拖一天,国家就多损失一天。”
劳动局的小刘立即反驳:“破产说得轻巧,职工安置怎么办?全市下岗职工已经超过一万,再增加几千人,社会稳定还要不要了?”
李娟插话:“财政也没钱了。上次农机厂职工安置,每人不到一千块,闹出多大风波?这次要是再这样,非出大事不可。”
秦墨默默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记录。这些争论在他听来如此熟悉——前世他经历过这个阶段,知道哪些做法会成功,哪些会留下隐患。
傍晚回到办公室,秦墨开始起草《山阳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试点初步思路》。他小心翼翼地运用着超前认知,在框架内引入了“职工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新概念,但表述上严格遵循政策底线。
写到深夜十一点,秦墨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租住的小屋。屋里冷得像冰窖,煤炉早已熄灭。他搓着手点燃煤炉,等待屋内回暖时,不禁想起父母——筒子楼里是否也一样寒冷?
周末,秦墨带着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水果和点心回家。筒子楼的走廊里比往常更加嘈杂,几个邻居聚在一起议论着什么,见到秦墨都停下话头,眼神复杂。
母亲张爱珍开门时眼睛红肿,明显刚哭过。父亲秦志刚坐在窗边,望着楼下的积雪发呆,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
“怎么了这是?”秦墨放下东西,关切地问。
张爱珍未语泪先流:“楼上老李家的大小子,昨天在厂里……喝了农药。”
秦墨心中一震。老李是父亲厂里的老同事,住在他们家楼上,儿子李强和秦墨同龄,去年刚顶替父亲进厂。
“为什么?”
“为什么?还不是改制闹的!”秦志刚猛地转过身,眼睛通红,“说是要精简人员,第一批下岗名单里有他。小伙子想不开,觉得丢人……送到医院抢救过来了,可是人算是废了。”
张爱珍擦着眼泪:“这下岗的滋味,我们算是尝够了。你爸这一个月,天天睡不着觉,烟抽得越来越凶。”
秦墨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心中酸楚。他深知下岗对老一辈工人意味着什么——不仅是收入的断绝,更是尊严的崩塌。
“妈,这是我这个月的工资,您拿着。”秦墨掏出准备好的信封,“里面有两百块。我爸的降压药不能断,该买就买。”
张爱珍推辞:“你自己留着吧,在市政府上班,应酬多,花钱的地方多。”
“我还有。”秦墨硬塞给母亲,“我在专班工作,有下乡补贴。”
秦志刚突然开口:“墨儿,听说你在那个什么改制专班?”
秦墨点头。
“那你跟爸说实话,”秦志刚目光灼灼,“这次改制,是不是又要有一大批人下岗?像老李家大小子这样的,还会有多少?”
秦墨沉默了。他无法给父亲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就连他自己,也正在为这个问题苦苦思索。
回到专班,秦墨对政策的思考更加深入。他开始在方案中强调“稳妥推进”、“保障职工基本权益”,甚至大胆提出了“改制企业职工优先聘用”的设想。
这些天,秦墨在工作中与财政局的李娟接触增多。李娟是财大毕业的高材生,对数据敏感,工作认真。一次加班后,两人在食堂吃晚饭,聊起了改制中的难题。
“说实话,我觉得王科长那种‘一刀切’的思路有问题。”李娟低声说,“我调研了七家企业,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救,有的确实该破产。但无论如何,职工安置必须是第一位的。”
秦墨惊讶地发现,这个看似文静的女孩,对改制有着深刻而人性的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