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暗流汹涌
资金到位后的山阳县,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暗流涌动。三月的春风吹绿了山野,却吹不散笼罩在秦墨心头的阴云。
旅游专线公路正式开工那天,场面热闹非凡。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县委书记亲自奠基,省市媒体长枪短炮。秦墨作为项目总指挥站在主席台中央,接受着各方祝贺。但敏锐的他注意到,台下几个关键部门负责人的笑容有些勉强。
果然,开工不到一周,麻烦接踵而至。
先是林业局发函,称公路红线内发现“珍稀树种”,要求暂停施工重新论证。秦墨亲自去现场查看,所谓“珍稀树种”不过是常见的杉木苗。
“这是有人故意找茬。”项目副指挥、交通局副局长老张低声说,“我打听过了,林业局那边有人授意。”
秦墨不动声色:“按程序办,请省林科院专家鉴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保局突击检查,说施工扬尘超标;国土局巡查,指临时用地手续不全;甚至安监局都来凑热闹,下发整改通知书。
明眼人都看出,这是一场有组织的“软抵抗”。秦墨心知肚明,这是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旅游公路建成,必然分流原有交通项目的资金和注意力。
更棘手的是县里的态度微妙。每次协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满口答应,回去就石沉大海。王县长态度暧昧:“要尊重职能部门意见嘛。”李书记则不置可否:“要注意工作方法。”
秦墨陷入两难:强硬推进,会被说成“年轻气盛”;妥协退让,项目可能夭折。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傍晚。秦墨在工地加班,遇到前来“散步”的县 政 ,协 前 主席 刘老。老人退休多年,德高望重,说话颇有分量。
“小秦县长,听说最近工作不太顺?”刘老看似随意地问。
秦墨苦笑:“一些技术性问题,正在解决。”
刘老意味深长地指指正在施工的山路:“这路啊,修的是路,通的是心。有人怕路通了,自己的路就窄了。”
老人走后,秦墨沉思良久。他想起前世在档案室看过的一些史料,突然灵光一现。
第二天,他让办公室调来近十年全县交通项目资料。仔细研究后发现了玄机:旅游公路的选线,恰好避开了某些人重点“经营”的区域。而这些人,在县里盘根错节。
“难怪阻力这么大。”秦墨冷笑。他决定改变策略,借力打力。
他主动向李书记汇报,建议成立“重大项目监督组”,邀请人 ,大、政,协 ,老 同志 参与。明为监督,实为借势。刘老等老同志欣然应允,他们的声望成了项目的“护身符”。
同时,秦墨调整施工方案,在关键路段增加支线,连接几个偏远村。这样既方便群众,又扩大了受益面,让反对者不敢明目张胆阻挠。
最妙的是,他策划了一系列“群众见证”活动:邀请沿线村民代表参观工地,让媒体采访受益群众。当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拉着记者手说“盼这条路盼了一辈子”时,任何阻挠都显得苍白无力。
暗流虽然暂时平息,但秦墨清楚,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四月初,他遭遇了最阴险的一击。
有人向市纪委实名举报,称秦墨在项目招标中“量身定制”,偏袒某施工企业。举报信写得有鼻子有眼,还附了所谓“内部会议纪要”。
市纪委很快派人调查。虽然最终证明是诬告,但调查过程本身就对秦墨的声誉造成了影响。更让他心寒的是,调查组透露,举报材料部分内容只有内部人才能提供。
“我们团队里有内鬼。”秦墨对赶来安慰的林芷若说。这是最让他难受的——背叛来自内部。
林芷若轻轻握住他的手:“还记得你在河口镇说的话吗?‘只要为了老百姓,再难也要走下去’。”
妻子的支持让秦墨重拾信心。他不动声色,暗中调整了工作分工,重要事项直接抓,减少中间环节。
五月,项目进入攻坚期。最大的考验来了——隧道施工遇到地质断层,造价要增加三百万。消息传出,反对声音空前激烈。
“当初预算怎么做的?现在要追加,谁的责任?”会议上,有人直接发难。
秦墨冷静回应:“地质勘探报告显示是正常地质构造。遇到断层是不可抗力,但隧道必须打通,否则整个项目价值大打折扣。”
“钱从哪里来?县里没钱了!”
“我去省里要。”秦墨斩钉截铁,“但要不到,我个人承担责任!”
当晚,秦墨再上省城。这次比上次更难——年中对上资金基本安排完毕。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在省委党校老师帮助下,争取到省发改委的应急资金。
资金到账那天,秦墨在隧道工地上,看着工人们欢呼雀跃,忍不住湿了眼眶。老张拍拍他肩膀:“秦县长,这条路,是你用脚步量出来的。”
然而秦墨没有陶醉在成功中。他清楚,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后面。一个周五的深夜,他接到匿名电话:“秦县长,见好就收。再往前,当心摔跟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