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啥现在工厂宁愿买机器人也不招人——不是不想招,是机器人“更省钱、更高效、更靠谱”。
三、服务机器人:从仓库到家庭,“能干活的机器”渗透到生活里
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不一样,它是“给人服务的”,比如送快递、看孩子、陪老人,2025年前三季度产量冲到1350万套,主要是在“物流配送”和“家庭陪护”这两个场景火了。
(一)仓储机器人涨了45%:快递仓库里的“搬货小能手”
服务机器人里,仓储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直接涨了45%——这东西就是仓库里的“搬货机器人”,比如你在网上买的快递,就是它在仓库里把包裹从货架上搬下来,送到分拣台的。
为啥仓储机器人这么火?因为现在电商越来越发达,快递包裹量每年都在涨——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快递量突破了1000亿件,这么多包裹靠人工搬,根本忙不过来。
举个例子:某电商的大仓库,以前需要100个工人搬货,每人每天能搬200个包裹,一天总共能搬2万件;现在用100台仓储机器人,每台机器人每小时能搬50个包裹,一天干10小时就是500个,100台一天能搬5万件,是人工的2.5倍。而且机器人不会累,晚上也能干活,仓库的运转效率直接翻了倍。
现在不仅电商仓库在用,很多工厂的原材料仓库、物流公司的中转仓库,都在大量买仓储机器人——毕竟“搬货”这活儿又累又枯燥,机器人干最合适。
(二)家庭陪护机器人:家里的“临时保姆”
除了物流,服务机器人还在“家庭陪护”场景快速渗透——比如帮老人测血压、陪孩子读绘本、打扫卫生的机器人,现在越来越多家庭开始买了。
为啥家庭会买这东西?主要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工作忙,没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
- 比如老人独自在家,怕突然生病没人知道,陪护机器人能实时测老人的心率、血压,一旦数据异常,会自动给子女打电话;
- 比如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没人管,陪护机器人能陪孩子写作业、读故事,还能远程和家长视频,让家长随时看到孩子的情况;
- 再比如打扫卫生的扫地机器人,现在已经很普及了,2025年前三季度卖了几百万台,很多家庭都用它代替人工打扫,省了不少力气。
现在家庭陪护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全,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以前一台陪护机器人要上万块,现在只要两三千块,普通家庭也能买得起,这也是它快速渗透的原因之一。
四、机器人卖这么好,到底靠啥撑起来的?
2025年前三季度机器人产量和营收都爆涨,不是“运气好”,而是有两个硬支撑: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高,以及AI和机器人结合得更紧密了。
(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到78%: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了
以前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比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主要靠进口,比如日本的减速器、德国的伺服电机,不仅价格贵,还经常缺货,卡咱们的脖子。
而2025年前三季度,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已经提到了78%——也就是说,10个核心零件里,有7.8个是咱们自己生产的。
国产化率提高有啥好处?
第一,便宜:进口的减速器一台要1万块,国产的只要3000块,直接省了70%的成本;
第二,供货快:以前进口零件要等3个月,现在国产零件一周就能拿到,不会耽误机器人的生产;
第三,技术可控:不用再担心别人断供,想生产多少机器人,就能生产多少,不会被卡脖子。
比如某机器人企业,以前买进口零部件,一台机器人的成本要15万,现在用国产零部件,成本降到8万,价格降了,销量自然就涨了——这就是国产化率提高带来的直接好处。
(二)AI和机器人深度融合:机器人变“聪明”了
以前的机器人是“傻干活”——程序让它往哪走,它就往哪走,遇到障碍物不会躲,遇到新任务不会干;而现在的机器人,因为加了AI算法,变“聪明”了。
举个例子:以前的仓储机器人,只能沿着固定的路线走,一旦货架位置变了,就得重新编程序;现在的仓储机器人,靠AI算法能“自己认路”——货架挪了位置,它能自己扫描周围环境,规划新的路线,不用人管。
再比如家庭陪护机器人,以前只能按固定的程序读故事,现在靠AI能“和孩子聊天”——孩子问“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机器人能像老师一样解释,还能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说话的语气,比以前“死板”的机器人好用多了。
AI让机器人从“只会重复干活的机器”,变成了“能自主决策、能适应变化的智能助手”,这也让更多行业愿意买机器人——毕竟“聪明”的机器人能干更多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