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猛地转过身,目光如电,直视姚广孝:“广孝,你一直暗中随军,将他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你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让朕默许他一次次‘胡闹’,就是为了向朕证明,你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证明他比朕的其他儿子,甚至……比朕,更适合带领大明走向那个你所谓的‘更遥远的未来’?”
面对皇帝锐利如刀的审视,姚广孝神色不变,坦然迎视:“陛下明鉴。老衲确实存了这份私心。但老衲更要向陛下证明的,是陛下您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他向前微微踏出半步,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陛下雄才大略,开创这永乐盛世,武功赫赫,文治昌明,已堪称千古一帝。然,帝国之舟行至今日,看似风光无限,内里却已有积重难返之势。土地兼并,士绅坐大,财政隐忧,北虏南倭……旧有的方略,或可维稳,却难图新。大明需要一场变革,一场深入到骨子里的变革。而这场变革,需要一位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既精通帝王心术,又不被旧制束缚;既能得到勋贵武将拥戴,又能收获底层民心的君主!”
“陛下,”姚广孝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您将北疆事务尽付于他,默许他种种逾越之举,不正是也在心中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吗?今日万民铺路相送,便是天道与民心,对您和老衲共同选择的最终印证!”
朱棣沉默了。他重新转过身,望向辽阔的草原,久久不语。姚广孝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最后一道锁。是啊,他何尝不是在观察,在考验,在比较?从最初对这个幼子“不务正业”的恼怒,到后来对他军中贡献的惊讶,再到对他处理草原事务手腕的欣赏,直至今日被这“万民送王师”的场景彻底震撼……他的心路历程,其实早已偏移。
“你说得对。”良久,朱棣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更带着无比的坚定,“朕的选择,没有错。高晟这孩子……他很好,比朕想象的还要好。这大明的未来,交到他手上,朕……放心了。”
这一刻,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又仿佛完成了某种历史性的交接。两位决定帝国命运的老人,在这北疆的高台上,达成了最终的共识。
心中块垒既去,朱棣的眼神瞬间恢复了往日的锐利与杀伐决断。他话题一转,语气变得冷峻起来:“高晟回京,有你在旁辅佐,朕自是放心。但朕召你前来,并非只为确认此事。”
姚广孝心神一凛,知道皇帝要交付真正的任务了:“陛下请吩咐。”
朱棣目光扫过南方,又掠过西方,最终定格在东南方向,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压迫感:“世人皆以为,朕此次倾力北伐,是为彻底扫清漠北残元势力,永绝后患。如今阿鲁台远遁,瓦剌臣服,草原暂平,他们定然以为朕会班师回朝,享受这旷世武功带来的荣耀。”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意:“但他们错了!朕真正的目标,从来就不止是北方!”
姚广孝眼中精光一闪,似乎捕捉到了皇帝的意图:“陛下的意思是……南方?”
“不错!”朱棣猛地一拳砸在身前的栏杆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北虏虽凶,终究是疥癣之疾,其地贫瘠,难以久持。而南方!安南(越南)陈氏,反复无常,弑主篡位,不服王化,屡犯边境!还有那盘踞在云南边境、与安南勾结,屡剿不尽的麓川百夷(泛指云南南部及缅甸北部的一些土司势力)!以及东南沿海,日益猖獗的倭寇与走私海商!”
他的声音如同北地的寒风,凛冽刺骨:“朕此次集结大明最精锐的将士于此,携大胜之威,士气正盛!若就此回师,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天赐良机?朕要借此雷霆万钧之势,一劳永逸地解决南方之患!”
姚广孝深吸一口气,饶是他智计深远,也被皇帝这庞大的野心和深远的布局所震惊。原来北伐的成功,在皇帝心中,竟只是为下一步更大的战略行动进行铺垫和预热!
“陛下是打算……移师南下?”姚广孝缓缓问道。
“非是移师,而是分兵!”朱棣斩钉截铁地说道,“朕已密令沐晟等将领,暗中整军备武,囤积粮草于云南、广西一线。待朕率主力做出班师回朝姿态,麻痹安南与那些土司之后,便可出其不意,发动雷霆一击!此次,朕不仅要收复安南,设郡县治理,更要彻底荡平麓川,打通西南通道,震慑南洋诸国!”
他看向姚广孝,目光灼灼:“至于京城,有高晟回去,有你在旁辅佐,朕便可安心在外征战。你的任务,主要有三!”
“其一,辅佐高晟,稳住朝局。他虽得军心民心,但朝中盘根错节,那些文官集团、保守勋贵,未必乐见其成。你要助他应对可能出现的明枪暗箭,确保新政能在北疆乃至更多地方推行下去。”
“其二,为他筹备后勤物资。无论是他可能需要的研发新军械的物料,还是推行新政所需的钱粮,你要动用一切能动用的力量,暗中予以支持。朕许你密折专奏之权,必要时可调动全部内帑及皇家商会资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朱棣的麒麟逆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