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三个月后,酱酿好了,我们还会给大家寄一张‘开酱邀请函’,欢迎大家再来老宅,尝尝自己亲手做的竹酱。”沈清辞笑着说。
游客们离开时,每个人都提着一小罐刚做好的生酱,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年轻夫妇特意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下次来,还要住在这里的民宿,好好体验一下乡村生活,再尝尝你们用竹酱做的其他美食。”
送走游客,沈清辞和林墨、江母坐在院子里休息。江母喝了一口竹香茶,笑着说:“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竹酱,看来你爷爷和阿墨爷爷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这只是开始。”林墨看着院外新栽的竹苗,“我打算把后山的竹林扩大,再和村里的农户合作,收购他们种的黄豆,这样原料就不用愁了。另外,我还想开发一些竹酱的衍生产品,比如竹酱饼干、竹酱腊肉,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竹酱。”
沈清辞点点头:“我也想把爷爷的日记整理出来,配上制酱的步骤和老照片,印成一本小册子,送给来体验的游客,让更多人了解竹酱的故事。”她顿了顿,又说,“还有,村里的老人大多没事做,我们可以请他们来工坊帮忙,既能增加收入,也能让他们的手艺派上用场。”
江母欣慰地笑了:“你们想得真周到。当年你爷爷就说,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好手艺要大家一起传承。现在看来,你们都做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竹酱工坊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沈清辞和林墨按照计划,扩大了竹林,和村里的农户签订了黄豆收购协议,还开发了竹酱饼干、竹酱腊肉、竹酱豆腐等一系列产品。村里的老人也纷纷加入工坊,有的负责泡豆、炒豆,有的负责搅拌酱料,有的负责包装产品,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天,工坊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布包,走进院子就直奔那口老酱缸。“这口酱缸,是当年林老栓和沈老根一起烧制的吧?”老人声音颤抖地问道。
沈清辞和林墨对视一眼,林墨点头:“是啊,您认识我们的爷爷?”
老人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同样刻着缠枝莲纹样的小酱缸,虽然比院角的老酱缸小了很多,但纹样一模一样。“我是当年给他们烧酱缸的窑工的儿子。”老人抚摸着老酱缸,眼眶泛红,“我父亲临终前说,他这辈子烧得最满意的酱缸,就是这口和这个小的,还说要是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它们还在不在。”
他把小酱缸递给沈清辞:“这个小缸,是当年你爷爷特意让我父亲烧的,说要留给未来的传承人。我找了很多年,今天终于找到了。”
沈清辞接过小酱缸,缸身温热,仿佛还带着当年窑火的温度。她看着缸底刻着的“传承”二字,忽然明白,爷爷和林墨爷爷留下的,不仅仅是竹酱的秘方和手艺,更是一份跨越岁月的信任与期盼。
“谢谢您。”沈清辞哽咽着说,“我们一定会好好保管这个小酱缸,把竹酱的手艺和故事,一直传承下去。”
老人笑着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里忙碌的人们,扫过墙上的老照片,扫过院角的竹影和酱缸:“好,好,这样我父亲也能瞑目了。”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竹枝,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沈清辞把小酱缸摆在老酱缸旁边,两个酱缸一高一矮,静静伫立在槐树下,仿佛在诉说着跨越两代人的传承故事。林墨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竹香茶:“想什么呢?”
“我在想,爷爷要是看到现在的样子,肯定会很开心。”沈清辞看着小酱缸,嘴角扬起一抹微笑,“竹酱传香,老宅焕新,还有这么多人一起守护这份手艺,这大概就是爷爷想要的传承吧。”
林墨点点头,目光温柔地落在她脸上:“以后,我们还要把竹酱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这青瓦老宅里,有竹影横窗,有酱缸藏岁,还有一份跨越岁月的深情与传承。”
晚风拂过,竹影摇曳,酱香弥漫。沈清辞捧着温热的竹香茶,看着院子里忙碌的身影,看着墙上的老照片,看着院角的酱缸,忽然觉得,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驻,又在这里流转。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深厚的情谊,那些执着的坚守,都在这竹酱的香气里,在这老宅的烟火气里,慢慢发酵,愈发醇厚绵长。
喜欢血蜡封缄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血蜡封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