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当黎明的第一缕微光刚刚划破江州市的天际时,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一架银白色的军用运输机,在晨曦中拉出一道笔直的航迹,精准地降落在了距离红星厂最近的军用机场跑道上。
当李晓宇和钱秉义教授,在赵卫龙带领的保卫科车队的护送下,将那个用军用级防震箱密封好的“长缨一号”样机,送到机场时,早已等候在此的机场地勤和高工派来的联络员,都被眼前这阵仗惊得说不出话来。
为了迎接这台小小的样机,上级竟然直接派出了一架“运-8”特种运输机,执行专机任务!
这已经不是重视了,这是最高级别的礼遇!
“李总工,钱教授,”联络员快步上前,对着二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语气中充满了敬意,“首长命令,样机和所有核心技术人员,必须在今天上午九点前,抵达京城七院。飞机已经准备好了,请登机!”
当李晓宇一行人,乘坐着这架几乎是专为他们而来的军用飞机,呼啸着冲上云霄时,地面上,前来送行的李建国和张建华等人,仰望着那越飞越高的银鹰,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红星厂这只雏鹰,是真的要一飞冲天,翱翔于九天之上了。
……
京城西郊,第七研究院,A级绝密实验室。
这里,是整个“长缨”工程的大脑中枢。实验室内,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仪器设备和最智慧的大脑。
当李晓宇和钱秉义,在高工的亲自陪同下,将那个银灰色的防震箱,带入实验室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周将军,以及十几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一看就是国宝级专家的院士们,都将目光聚焦了过来。
“这就是‘长缨一号’?”
周将军的目光,落在了那个防震箱上,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在李晓宇的示意下,王浩和林涛二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箱盖。
当那台通体闪烁着钛合金独有的深邃银灰色光芒,外形充满了科幻美感的电主轴,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实验室,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声。
“漂亮……真是漂亮!”一位从事结构力学研究的老院士,忍不住上前一步,扶着眼镜仔细端详,“这蜂巢式的加强筋结构,简直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重量起码减轻了百分之四十!”
“你们看它的表面处理,”另一位材料学专家,也凑了过来,眼神里带着一丝痴迷,“这不是普通的镜面抛光,这……这似乎是某种特殊的阳极氧化涂层?可以极大地增加表面的硬度和抗腐蚀性。”
在场的,都是真正的行家。他们只看一眼,就能从这台样机的外观和工艺上,看出其背后那深不可测的技术底蕴。
“周老,各位专家,”李晓宇平静地打开了随身带来的技术文件,“这是‘长缨一号’在我们厂内进行的最终测试报告。根据数据,它的最高稳定转速,达到了四万零二百转,轴心跳动,稳定在0.5微米以内,在模拟9G过载的振动台上,连续运行一小时,性能无衰减。”
当这一连串堪称“逆天”的数据,从李晓宇口中报出时,现场的惊叹声,却渐渐平息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诡异的寂静。
专家们面面相觑,眼神中,不再是之前的赞叹,反而多了一丝怀疑和审慎。
终于,一位在精密传动领域,泰山北斗级的王院士,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很温和,但提出的问题,却无比尖锐:“小李同志,你这份数据,恕我直言,太过完美了。完美到……有些不真实。”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一个月的时间,要同时攻克超高转速下的散热、轴承、动平衡三大难题,还要加上全新的材料和结构。我们这里在座的,都是搞了一辈子技术的人。我们很清楚,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一个顶尖团队,耗费数年之功。而你们,在一个月内,全部做到了,还做得如此完美。这……从科学规律上,有些讲不通啊。”
这番话,立刻引起了所有专家的共鸣。这不是刁难,而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对一个“超常规”成果,本能的、最严谨的质疑。
面对满屋子国宝级专家的审视,钱秉义教授都感到了一丝压力,手心微微出汗。
然而,李晓宇的脸上,却依旧挂着那副云淡风轻的微笑。
他知道,任何的解释,在这些只相信数据和事实的科学家面前,都是苍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眼见证奇迹。
“王院士,您的质疑,非常有道理。”李晓宇不卑不亢地说道,“所以,我们今天把样机带来,就是想请各位专家,用我们国家最顶级的设备,亲自为它做一次最全面的‘体检’。”
就在这时,一直未发一言的周将军,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说得好!”他的眼中,爆发出赞许的精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理论争辩一万句,不如现场开机看一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90:从工业母机开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重生90:从工业母机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