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幻色”的讲经,如同在已不平静的湖面投下两颗璀璨的石子,激起的不仅是思维的涟漪,更是席卷各行各业的实践浪潮。对声波与光波的初步理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奇妙力量。
---
一、 音律世界的科学革命
声波原理的揭示,首先在音乐与通信领域引发了风暴。
· 乐器制造的精准化:
长安着名的乐器工坊“焦尾轩”内,老师傅们围着天幕的记录反复研读。
“原来音调高低由这‘频率’决定!以往全凭经验和‘听风’(听木材敲击声),如今或可借助某些标准器来定量校准?” 一位老师傅激动地抚摸着一把未完工的古琴。
他们开始尝试用不同张力、不同长度的丝弦进行系统测试,记录其振动频率与音高的关系,试图建立起更精确的制琴标准。笛、箫等管乐器,其孔位、腔体设计与声波驻波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音乐,这门古老的艺术,开始与格物之学深度融合。
· 军阵号令的革新:
慕容吴水师中,周泰下令研制新型的“传声号角”。工匠们根据声波传导与聚焦的原理,改进了号角的形状与材质,使其声音传播得更远、更清晰,在辽阔江面与嘈杂战场上,指挥效率大幅提升。北元骑兵则开始研究如何利用马蹄声的特定频率与共振,在特定地形下制造更慑人的冲锋气势。
· 建筑声学的萌芽:
一些负责建造宫殿、庙宇的大匠,开始思考“共振”与“混响”。他们尝试通过调整殿宇的穹顶弧度、柱廊间距,来优化内部的声学效果,使祭祀的颂唱更加庄严恢弘,或者…使朝会的议政之声更加清晰。
---
二、 光影世界的奇妙拓展
对光波的理解,则打开了一扇通往视觉奇迹的大门。
· 透镜技术的飞跃:
原本用于把玩或简单聚光的天然水晶、琉璃,地位陡然提升。研磨镜片的工匠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根据天幕所述的折射原理,尝试磨制出曲率更精确的凸透镜(放大镜)和凹透镜。
“老花镜”和“近视镜”的概念开始出现,虽然工艺粗糙,却已让不少视力不佳的文人老者欣喜若狂。更重要的是,“望远镜”与“显微镜”的构想,如同种子般埋入了有心人的心中,只待技术成熟便可破土而出。
· 军事侦察与测量的变革:
两国军方几乎同时意识到了透镜在军事上的巨大潜力。若能造出“千里眼”(望远镜),便可料敌先机,洞察远方敌阵!尽管目前技术尚无法实现,但相关的研究已被列为最高机密,投入了大量资源。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进行更精确的距离测量(测距)的方法,也开始在工兵与匠人中流传。
· 色彩应用的理性化:
染坊的匠人开始思考,为何某种染料能呈现特定颜色?是否与其反射特定波长的光有关?这促使他们更系统地研究染料与纤维的相互作用,甚至尝试调配出以往难以获得的间色、复色。绘画领域,画家们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光影与色彩,试图更“科学”地表现自然。
---
三、 江湖与武林的“波”动
声光知识同样在江湖中激起了独特的浪花。
· 音攻之术的“优化”:
如同谢逊这般精通“狮子吼”的高手,开始琢磨如何通过控制喉部肌肉的振动频率与气息,使吼声更具穿透力与破坏力,甚至尝试针对不同对手的体质,调整音攻的“频率”。一些暗器大家,则开始研究发射时如何减少破空声(控制声波),以达到更隐蔽的效果。
· 幻术与身法的“科学”解释:
许多依靠视觉误差的轻功身法(如凌波微步)或幻术,其原理被部分揭示。虽然知道了原理未必能立刻破解,但至少让应对者有了思考的方向。一些心思灵敏者,甚至开始尝试利用光影、镜面反射来制造更精妙的障眼法或陷阱。
· 内力感知的新视角:
有武者提出猜想,高深内力在体内运行或外放时,是否也会产生某种特殊的“波动”?这种波动是否能被特定感知敏锐者“听”到或“看”到?这为内功修炼与感知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向。
---
四、 暗流与新的不平衡
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新的风险与不平衡。
· 技术垄断的雏形: 能够磨制优质镜片、精通声学建筑的工匠,地位水涨船高,成为各方势力争相笼络的对象,技术的壁垒开始形成。
· 军事优势的倾斜: 谁先在望远镜、强效号角等装备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战场上获得显着的信息与指挥优势,这加剧了各国间的军备竞赛。
· 认知的鸿沟: 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新知识的,终究是少数人。大多数百姓依然生活在由经验和迷信构筑的世界里,知识的差距可能导致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
声光波澜,万象更新。天幕的这次讲学,不仅丰富了格物之学的内涵,更以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将知识的力量具象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声音更可控、光影更清晰、感知更丰富的世界,正在这些初步的探索中,缓缓拉开序幕。
---
喜欢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