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默把那张飘落的纸捡起来,夹回笔记本里。他没说话,继续下楼。风从楼梯拐角吹过来,走廊灯一闪一闪,照得墙上的影子忽长忽短。
回到宿舍,他脱掉外套,从裤兜里取出U盘,放在桌上。屏幕亮起,他插上设备,重新打开音频文件。这次他不听内容,只看属性信息——创建时间、文件大小、编码格式,一项项核对。小林之前说没问题,但他还是得自己再过一遍。
手机静音放在一边,没有新消息。他知道现在没人敢发消息,也不敢打电话。整个团队都进入了闭关状态。
第二天上午九点,B栋三楼那间空教室又聚了人。这次多了柳如烟。她来得早,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没打开,也没说话。见到陈宇默进来,她点头示意,把袋子推到桌子中央。
“昨晚整理的。”她说,“转账记录的时间和录音里的指令节点做了对照表,还加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操作流程说明,方便外行也能看懂。”
陈宇默翻开看了几页,字迹工整,标注清晰。他合上袋子,放回原处。“谢谢。”
其他人陆续到齐,围坐一圈。陈宇默把U盘交给技术组的小林,让他把音频导出来,投到屏幕上。这次不是听背景杂音,而是逐句比对文字稿。
“材料你按上次说的改”,这一句出现时,大家都停了下来。
“这句话很关键。”陈宇默指着屏幕,“说明这不是第一次合作。我们之前只查了最近一次转账,但这个‘上次’,意味着至少还有前情。”
“要不要回头查更早的账?”有人问。
“不行。”陈宇默摇头,“我们现在动的是结果,不是过程。追太多旧账,容易暴露意图。而且我们目标明确——只要证明这一次是人为操控就够了。”
小林接着往下播。播放到“五千转发打底”时,陈宇默抬手示意暂停。
“这数字太具体了。”他说,“普通人不会这么说。水军接单才这么报价。去查社交平台上所有关于我的负面话题,筛选转发量在四千八百到五千二百之间的,尤其是发布时间在我内部会议后三十分钟内的。”
“已经在做了。”另一个成员递上一张手写表格,“目前找到三个符合条件的帖子,发布时间分别是三月二十一号晚上十点零七分、四月五号凌晨一点十二分,还有昨天下午三点四十六分。每次热度起来的时间都在两小时内。”
陈宇默看着表格,没说话,只是用笔圈出这三个时间点。
接下来是资金流向图的核对。柳如烟带来的资料和他们之前掌握的信息拼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线:徐欢账户→第三方支付账号→黑粉头目收款码→多级拆分转入不同小号。
“这个收款码用了三次。”她说,“每次都是一样的金额,两千块。最后一次是四天前,正好对应最近一波黑料。”
“说明有固定合作模式。”陈宇默说,“不是临时起意,是长期操作。”
有人低声问:“这些够了吗?能不能直接发出去?”
“不够。”陈宇默回答得很干脆,“我们现在有录音,有转账,有传播节奏匹配,但缺一样东西——公开动机。别人会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光说她想搞事,说服力不足。”
“那怎么办?等新证据?”
“不等。”陈宇默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翻到一页画好的结构图,“我们要做的不是等,是引导。先放疑问,再给答案。第一步,由柳如烟在校内论坛发帖,标题就叫《关于近期风波的一些疑问》,只列事实,不提名字,不放证据。”
“试探反应?”她问。
“对。”他点头,“如果对方慌了,一定会动作。比如删帖、举报、或者派人刷屏洗地。只要他们动,我们就知道底线在哪。”
“万一他们不动呢?”
“那就说明他们自信能扛住。”陈宇默说,“那我们就直接进入第二步。”
会议继续。分工重新确认:小林负责监控社交平台数据变化;另一人专盯校内论坛的评论区动态;柳如烟负责首帖发布和初期引导;陈宇默统筹全局,掌握最终发布权限。
“所有信息传递,还是用纸条。”他说,“每天碰头一次,地点轮换。这次不去图书馆东侧了,改到食堂后门的快递柜旁边,十一点半,取件间隙最安全。”
“设备呢?”有人问,“用什么发帖?”
“用校外网吧的机子。”柳如烟说,“我认识一个老板,老顾客才能进,不登记身份。我已经预约好了两台,随时可用。”
陈宇默看了她一眼。“你确定要参与这么深?”
“我已经在了。”她笑了笑,“再说,这事本来就不该让你一个人扛。”
气氛松了一下。有人小声说了句“学姐牛”,引来一阵轻笑。
但很快又安静下来。
“最后再说一遍原则。”陈宇默收起笑容,“我们不是为了拉人下马,是为了让大家看清真相是怎么被掩盖的。每一步都要站得住脚,不能被人反咬一口说我们造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