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伟的身影出现在青龙山山门口时,已是华南龙脉危机解决后的第三个月。仲春的青龙山樱花再次绽放,粉白的花瓣落在他肩头,像是在迎接这位久归的守护者。张丝绒和白灵早已等候在那里,看到他的瞬间,两人快步上前,眼中满是喜悦与牵挂。
“你可算回来了!” 张丝绒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这几个月你都瘦了,快跟我回庭院,我给你熬了灵泉参汤,还蒸了你最爱吃的艾草团子。”
白灵也跟着点头,九条尾巴轻轻晃动:“我已经把你的书房收拾好了,你收集的地脉资料都分类整理好了,放在书架上,方便你查阅。”
杨伟看着眼前的两人,心中满是温暖。这一路的奔波与凶险,在见到家人的瞬间,都化作了淡淡的疲惫与安心。他笑着点头:“好,回去再说。青龙山和管理局的情况,辛苦你们了。”
回到庭院,熟悉的景象让杨伟倍感亲切。向日葵亭旁的艾草长势正好,“炎心池” 的水面泛着金芒,书房内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他从全国各地带回的地脉资料 —— 有西南的地脉晶石样本,有西北的风沙土壤分析,有东北的冰川地脉图谱,还有华南的龙脉能量记录,每一份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接下来的日子,杨伟暂时放下了管理局的事务,全身心投入到地脉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中。他每天清晨就钻进书房,直到深夜才出来,张丝绒和白灵则轮流为他送来饭菜和茶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
“这里的数据好像有点问题。” 这天午后,杨伟对着一份西北地脉能量波动图皱眉,“祁连山的地脉恢复速度比预期慢了三成,可能是修复阵的阵纹还存在漏洞。”
张丝绒放下手中的参汤,凑过来仔细查看:“会不会是当地的风沙太大,影响了阵纹的稳定性?我记得周法阵师说过,西北的风沙会磨损阵纹,需要定期加固。”
杨伟眼前一亮:“你说得有道理!我之前只考虑了地脉本源的恢复,却忽略了环境对法阵的影响。看来在《华夏地脉志》中,还需要加入不同地域的法阵维护方案,这样才能确保地脉长期稳定。”
白灵也补充道:“东北的长白山虽然地脉恢复良好,但冬季的严寒可能会导致地脉能量流动减缓。我觉得可以建议当地的熊族修士,在冬季来临前布下‘恒温阵’,辅助地脉能量流动。”
在两人的协助下,杨伟的研究进展得更加顺利。他不仅整理了各地的地脉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还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地脉保护计划,甚至详细记录了各地特有的灵草、妖兽与地脉的关联,为后续的地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时光荏苒,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五年里,杨伟几乎每天都沉浸在书房中,从最初的资料整理,到后来的数据分析,再到《华夏地脉志》的撰写,每一个字、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张丝绒则帮他校对内容,整理图表,确保着作的严谨性;白灵则负责与各门派、妖族聚落沟通,收集最新的地脉数据,为着作补充最新的信息。
当最后一页内容定稿时,已是一个深秋的清晨。杨伟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看着桌上厚厚的《华夏地脉志》,心中满是成就感。这部着作共分为十二卷,涵盖了华夏各地的地脉分布、历史变迁、现状分析、保护方案、奖惩规则等内容,不仅是一部地脉研究的学术着作,更是一部指导华夏地脉保护的行动纲领。
“终于完成了!” 张丝绒端着刚熬好的小米粥走进来,看到桌上的着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五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有了这部《华夏地脉志》,以后各地的地脉保护工作就有章可循了。”
白灵也兴奋地拿起其中一卷,翻看着里面的内容:“太好了!我这就联系各门派和妖族聚落,通知他们前来青龙山领取《华夏地脉志》,同时召开地脉保护大会,正式公布里面的奖惩规则。”
半个月后,青龙山再次热闹起来。各大门派的主事人、妖族各聚落的族长、特别管理局的核心成员,纷纷齐聚青龙山,参加地脉保护大会。议事厅内,杨伟将《华夏地脉志》分发给众人,看着大家认真翻阅的模样,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庄重而坚定:
“各位道友,《华夏地脉志》历时五年完成,里面详细记录了华夏各地的地脉情况及保护方案。今日将这部着作通传全国各门派,是希望大家能以此为依据,共同守护华夏的地脉。在此,我宣布三条规则:
第一,对地脉有益者,将予以重奖。无论是发现地脉隐患、提出有效保护方案,还是在地脉修复中做出突出贡献,管理局都将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灵材、法器、功法等奖励,甚至可以优先获得地脉资源的使用权。
第二,对地脉有损者,将严惩不贷。凡是私自开采地脉晶石、破坏地脉走向、抽取地脉本源者,无论其身份、修为如何,一旦查实,必将依法严惩,轻则废除修为,逐出修真界,重则就地正法,绝不姑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宅男飞升指南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宅男飞升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