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那句轻描淡写的“回头我问问”,像一颗石子,悄没声地投进了办公室这片看似平静的深潭。落在王美琳心里时,溅起的是能掀翻理智的惊涛骇浪——她攥着钢笔的指节都泛了白,满脑子转的都是“孙浩怎么会帮林晓”“这两人到底什么时候搭上的”;可到了林晓那儿,这颗石子只在她心湖漾开一圈极浅的涟漪,她指尖捏着那张记了孙浩话的便签,顿了两秒就塞进了抽屉,转身继续对着电脑里的数据流核对条目。
她从不是会把希望拴在别人一句话上的人。入职这段时间以来,林晓早摸清了体制里的规矩: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与其盼着别人伸手,不如自己把路踩实。所以即便得了孙浩这句承诺,她依旧按原计划跑流程——上午去档案库翻找三年前的业务记录,下午跟科室里的实习生一起整理居民数据台账,连午休时都在对着《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划重点,半点没把“可能拿到文件”这事挂在心上。
可她没料到,权力的通道一旦被不经意撬开一丝缝隙,里面奔涌的效率能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第二天下午三点多,办公室里的人大多还趁下午没什么紧急工作偷偷摸鱼。在打印机嗡嗡的低响里,林晓正对着一份模糊的历史数据扫描件皱眉。忽然,门口传来轻轻的叩门声,她抬头时,只见办公室文书科的老周端着个牛皮纸信封站在门口,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朝她扬了扬手:“林晓是吧?孙处让我把这个给你。”
林晓赶紧起身接过来,指尖碰到信封时还带着点凉意。老周没多留,说了句“东西放这儿了”就转身走了,连杯水都没肯喝。她坐回椅子上,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躺着的正是她找了快半个月的《数据管理试行办法》复印件——纸页崭新,边角齐整,最关键的是,右下角清清楚楚盖着“办公室文书科查询专用章”,红印子鲜亮得晃眼,比她之前在档案库里看到的模糊影印件清楚百倍。
捏着这几页纸,林晓指尖都有点发紧。她之前只知道孙浩是中心的“老人”,听说跟几位主任都熟,却没料到他一句话能有这么大分量——文书科的章可不是随便盖的,没有上层点头,就算她磨破嘴皮,也顶多只能在档案库里隔着玻璃看两眼原件。这会儿她才算真正明白,“背景”这两个字在体制里到底有多重: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吹嘘,是你急得团团转时,别人一句话就能打通的堵点,是你求而不得的东西,人家轻轻松松就能递到你手上。
林晓把文件仔仔细细读了一遍,又用文件夹小心夹好,放进了办公桌最里面的抽屉。她没跟科室里任何人提这事儿,连平时跟她走得近的赵雪梅问起“文件找着没”,她也只笑着说“还在跑流程”。人情这东西,记在心里比挂在嘴上实在,她知道孙浩帮这忙未必图什么,但这份情,得等有机会再好好还。
可这事儿瞒过了谁都没瞒过王美琳的眼睛。
那天下午林晓去茶水间接水,顺手把装文件的文件夹放在了桌上。王美琳路过时扫了一眼,正好瞥见封面上“数据管理试行办法”那几个字,再看到右下角的红章,她脸上的笑瞬间就僵了。等林晓接完水回来,王美琳已经回了自己座位,可那一下午,她手里的笔就没好好写过字,目光总不由自主地往林晓那边飘,心里像揣了团火,烧得她坐立难安。
她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好像失算了。当初她想着借孙浩的名头压林晓,没成想孙浩反倒成了林晓的助力;她本想把孙浩当柄能随意挥舞的“利剑”,结果这剑不仅脱了她的掌控,现在看,说不定哪天就会调转锋刃,直直戳向她自己。恐慌混着怒意往上涌,她攥着鼠标的手用力到指节发酸,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再等了,再让林晓这么攒力气,迟早要爬到自己头上去!
她得搞一场更大的风波,一场能彻底摇松林晓根基的风波。
王美琳的目光又落回了林晓桌上那叠厚厚的数据项目资料上。之前她找过几次茬,要么是说数据分类不细致,要么是挑报表格式的错,可都是些小打小闹,顶多让林晓多加点班,根本伤不到根本。这次不一样,她要抓个能让林晓翻不了身的机会——中心马上要启动的“智慧社区集成管理”示范项目,就是最好的靶子。
这个项目是今年中心的头号工程,光是前期预算就批了几百万,不仅局里领导盯着,连区里都时不时来问进度。项目涉及居民信息整合、各科室业务联动,几乎所有科室都想插一脚,明里暗里都在抢主导权。王美琳早把这些门道摸得门儿清:业务科的钱强科长憋了好几年想搞个大项目,这次把宝全押在了示范项目上,天天带着手下人写方案;行政科和后勤科也没闲着,一个想管项目经费,一个想抢社区落地的活儿;就连平时不怎么出声的党建科,都在琢磨怎么把“党建+智慧社区”的名头加进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