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晓在数据的浅水区小心翼翼地避开暗礁,引领着智慧社区项目艰难前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悄然出现在她的面前。
彼时项目正卡在“数据落地难”的瓶颈里——各科室数据标准不统一,填报效率时高时低,就连孙浩负责的系统对接模块,也因为基层反馈“操作太复杂”而反复调整。那天下午,林晓刚在会议室跟民政科的同事吵完一架,回到办公室就对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报错代码叹气,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林姐,还没走啊?”孙浩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进来,把其中一杯放在她手边,“刚听程力说,他好像挖着点有意思的东西,正躲在工位上捣鼓呢,说要给你个‘小惊喜’。”
林晓挑眉,接过咖啡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那小子?入职才三个月,能有什么惊喜?别是把居民投诉数据跟外卖订单弄混了吧。”话虽这么说,她心里还是动了动——程力是团队里少见的“数据迷”,每天抱着数据集能熬到半夜,孙浩总调侃他“跟代码过一辈子得了”,可林晓知道,这孩子眼里有股子钻劲。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份例行公事的数据分析报告。按照林晓建立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她的团队需要定期对平台汇聚的各类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一方面监控数据健康度,另一方面也尝试挖掘一些潜在的应用价值。以往这类报告大多是“常规操作”,无非是统计高频服务请求、分析响应耗时,林晓看了近半年,早就摸透了规律,直到程力抱着笔记本闯进来。
“林姐!您快看看这个!”程力的眼镜滑到了鼻尖,额头上还沾着汗,手里的笔记本屏幕亮着,密密麻麻的词云图占满了页面,“我把近三个月的‘居民服务请求’数据拆了,剔除掉水管维修、垃圾清运这些常规项,发现了个奇怪的聚类——您看这些词!”
林晓凑过去,目光落在屏幕中央那簇醒目的蓝色词群上:“老人”“摔倒”“求助”“楼道灯”“昏暗”……这些词散落在不同的请求描述里,却在特定时间段(大多是傍晚和凌晨)、特定区域(城西的三个老旧小区)反复出现,像一串被忽略的信号灯。
“我核对了原始数据,”程力手指飞快地滑动鼠标,调出一份表格,“3月12号傍晚,星光里小区的王奶奶在楼道摔倒,打热线求助时说‘灯太暗,看不清台阶’;4月2号凌晨,纺织厂宿舍的李爷爷因为楼道灯坏了,差点在门口绊倒,最后是邻居扶回去的……类似的记录还有11条,只是都被归在‘其他求助’里,没被重点关注。”
林晓的手指顿在键盘上,心里猛地一沉。她想起上周去星光里小区调研,看到楼道里的灯泡忽明忽暗,墙皮都剥落了,当时社区主任还叹着气说“老人多,基础设施跟不上,没办法”。那时候她满脑子都是“怎么让数据填报更顺畅”,竟没把这些细节和数据联系起来。
“你觉得这是个普遍需求?”林晓抬头问,语气里多了几分严肃。
程力点点头,又有点不确定地挠挠头:“我查了那三个小区的人口数据,60岁以上老人占比都超过40%,还有不少独居老人。现在平台只盯着‘紧急救助’,可这种‘不紧急但有风险’的情况,好像没人管。我……我把这些整理成报告了,您看看行不行。”
说着,他递过来一份打印好的《基于语义分析的社区老年人安全隐忧初步发现》,封面还细心地标注了“初稿”两个字。林晓接过来,指尖碰到纸页,竟觉得有些沉甸甸的——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数据分析报告,这是一扇被推开的窗,窗外是她之前从未留意过的风景。
接下来的三天,林晓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份“发现”里。她让程力继续深挖数据,不仅要统计请求次数,还要标注老人的年龄、居住情况、求助后的处理结果;自己则调阅了城西三个小区近五年的投诉记录,发现“楼道照明”“无障碍设施”的投诉占比逐年上升,可解决率却不到30%。
“民政科那边怎么说?”林晓拨通了孙浩的电话,彼时孙浩正在跟民政科对接为老服务数据。
“还能怎么说?”孙浩的声音带着无奈,“张科长说‘为老服务经费就那么多,先紧着养老食堂和健康体检’,楼道灯这种‘小事’,得排队等物业安排。我跟他提了老人摔倒的事,他还说‘没出大事就好’。”
林晓挂了电话,眉头皱得更紧。她看着屏幕上程力发来的最新数据:仅星光里小区,近三个月就有5位老人因楼道照明问题险些摔倒,其中2位独居老人家里甚至没有安装紧急呼叫设备。“不能等”,她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不是“小事”,是关乎老人安危的“大事”,更是智慧社区项目该有的温度。
她决定赌一把。
林晓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熬了两个通宵,将那份“发现报告”改成了一份完整的项目建议书——《关于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构建“老年关爱”应急联动微服务的建议》。她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真实案例开头:“2024年3月12日18时15分,星光里小区78岁独居老人王秀兰,在楼道内因灯光昏暗不慎摔倒,等待救援时长超过40分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