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分流方案正式下达后,接下来便是紧张有序的工作交接和搬迁。
与其他部门不同,数据资源科负责了太多的实时数据,为了不耽误工作,必须在三天内完成搬家整理,一刻也不能耽误。
发展规划中心大楼里的纸箱摞得越来越高,打印机吞吐着最后一批交接清单,空气中混杂着胶带撕扯的“刺啦”声、同事间的道别声,还有对未知的细碎议论——离别伤感与新程憧憬,像两股缠绕的丝线,织满了每个角落。
林晓的办公桌上,摊着三张密密麻麻的表格:一张是数据资源科待移交的文件清单,红笔圈出“智慧社区项目核心算法文档”“居民数据脱敏台账”等关键项;一张是新科室人员分工草稿,李哲、孙浩、程力的名字后都标注了具体对接任务;还有一张是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的地址和联系人信息,王副调研员的电话被她用荧光笔涂了圈。
“林科长,原信息档案室的纸质档案已经打包好了,共127箱,每箱都贴了编号和内容标签,电子档也做了三重备份。”李哲抱着一摞档案册走进来,额角沁着细汗,“明天搬家公司一早来,我跟车送过去,您放心。”
林晓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下午六点多了:“辛苦你了,李科长。今晚别熬太晚,交接清单我再核对一遍,明天咱们分头行动,你盯搬家,我去大数据中心跟王副调研员对接办公场地。”
“好嘞!”李哲应得干脆,又补充道,“孙浩和程力也说今晚留下帮忙,他们在整理智慧社区项目的设备参数资料,说怕明天漏带了。”
林晓心里一暖——核心团队没散,这是她眼下最踏实的底气。这意味着,她无需在新单位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也无需重新磨合,带着一支经过磨合知根知底、具备战斗力的队伍直接上岗,这将是她到达新单位后的最大优势。
她点点头:“让他们别太累,明天还要跑新场地,保存体力更重要。”
第二天上午,林晓准时赶到市行政服务中心附楼。王副调研员戴着金边眼镜,领着她穿过临时装修的走廊,边走边介绍:“这边三层整层暂时划给咱们大数据中心,你们数据资源科的办公室在308,有六个工位,靠窗的那间是科长办公室。”他推开308的门,里面还堆着几个未拆封的文件柜,“条件简陋了点,先凑活办公,等新大楼装修好,咱们再搬过去。”
林晓环顾四周,笑着说:“王调研员,能有现成的办公场地已经很方便了,我们尽快收拾出来,不耽误工作。”她话锋一转,顺势提起核心需求,“就是有个事想跟您确认下,咱们数据资源科负责全市数据归集,后续需要对接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库,这部分的权限申请流程,您看什么时候方便给我们讲讲?”
王副调研员推了推眼镜,语气依旧客气却带着疏离:“这个不急,等中心领导班子正式到位,会统一组织培训,到时候会明确各科室的职能边界和对接流程。你们先把自己的家底理清楚,把划转过来的资料归档好就行。”
林晓敏锐地感觉到,新单位虽然挂着“大数据”的时髦牌子,但其内部运作逻辑、权力结构乃至人际关系,都还是一张待描绘的白纸,充满了不确定性。新单位的权力结构还没成型,现在追问细节也没用。她不再多问,只笑着应下:“好,我们先把基础工作做好,等后续安排。”
不仅如此,关于“数据资源科”的具体家底和未来方向,也并不明确。跟随他们一起划转过来的,主要是原信息档案室的纸质和电子档案资料,以及智慧社区项目积累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文档。这些资产如何清点、移交、并在新体系中重新定位其价值,需要她耗费大量精力。更重要的是,新科室的职能绝不仅仅是保管这些“旧资产”,而是要面向更广阔的“智慧城市”领域,承担起全市层面(或至少是中心层面)数据资源的归集、治理、共享和应用支撑工作。这对其战略规划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从附楼出来,林晓刚拨通李哲的电话,就看到不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是王美琳。她拎着一个鼓鼓的手提袋,站在行政服务中心门口,眼神躲闪,像是在犹豫要不要上前。
“林科长。”没等林晓开口,王美琳先迎了上来,脸上挤出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听说你今天来这边对接,我刚好路过,就过来打个招呼。恭喜你啊,升了科长,还去了这么有前景的单位。”
林晓停下脚步,客气地回应:“谢谢王姐,都是按组织安排来的。你这是……”
“我来给机关事务管理部门送材料,以后就在这边办公了。”王美琳搓了搓手,眼神瞟向附楼的方向,语气带着试探,“大数据中心这边……现在还缺人吗?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数据整理的工作,要是有需要,我……”
林晓瞬间明白了她的来意。王美琳被划到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后勤保障,确实不如新成立的大数据中心有发展空间。但她不可能接收王美琳——且不说两人过去的矛盾,单是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也不能让一个心思不在数据业务上的人进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