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体系的建立,如同为城运平台的深度应用安装了可靠的“刹车”与精准的“方向盘”。当防火墙筑牢数据边界,当加密算法守护流转隐私,林晓终于能和团队放下顾虑,在数据价值的旷野里更自由地探索——但那时的她还未想到,真正的智慧从不止于技术的严谨,更藏在冰冷数据里跳动的人文脉搏。
初冬的寒夜总来得猝不及防。凌晨一点,城市早已沉入梦乡,大数据中心的指挥大厅却依旧亮着灯,屏幕蓝光映在林晓略带疲惫的脸上。她刚和团队核对完本周的民生数据报表,指尖还停留在“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的图表上,身后的预警系统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
“林科!不对劲!”值班技术员小张的声音瞬间绷紧,“城六区供水管网压力曲线全乱了,和平里、建国门这些老片区的波动尤其剧烈!”
林晓猛地转身,目光撞上监控大屏——代表管网压力的绿色曲线正像被狂风撕扯的绸带,在安全阈值线下剧烈震荡,几个红色报警点已在地图上闪烁,像冬夜里猝然亮起的警示灯。她抬手看表,屏幕右下角的实时气温显示“-5℃”,而三小时前,这个数字还是“8℃”。
“寒潮来得太急了!”林晓快步走到控制台前,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历史气象数据,“24小时降温13度,老管网根本扛不住这种温差,爆管风险至少升了三倍!”
按照预设流程,系统已自动将预警信息推送至水务集团应急指挥中心和各区住建局,但林晓盯着大屏上逐渐增多的报警点,眉头越锁越紧。她拨通水务集团抢修负责人王科长的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嘈杂的背景音——电话铃声、呼喊声、车辆引擎声搅成一团。
“王科,情况怎么样?”林晓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
“别提了林科!”王科长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还夹杂着电流的杂音,“报修电话快被打爆了,我们现在是拆东墙补西墙,刚修好朝阳门的漏点,安定门又报了警,抢修队全在路上堵着呢!”
“传统派单根本跟不上节奏。”林晓挂了电话,转头看向刚赶过来的程力。小伙子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泡面,显然是被紧急呼叫从宿舍拉过来的。“程力,你看能不能做个实时预测模型?”
程力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眼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又抬头看向林晓:“实时预测?林科,这难度不小啊——需要整合的变量太多了,而且算法得在短时间内优化到位,不然误差会很大。”
“我知道难,但我们没有时间。”林晓的目光落在地图上那些密集的老旧小区标记上,“你想,这些老小区里住的大多是老人,要是供水中断,他们连口热水都烧不了。现在抢修队已经疲于奔命,再这么被动下去,只会有更多人受影响。”
程力咬了咬嘴唇,把没吃完的泡面往桌上一放,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行,我试试!不过得要资源——得调用云端的计算节点,还需要自来水公司提供最新的管网详册,特别是2000年以前铺设的那些管线数据,越细越好。”
“资源我来协调!”林晓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孙浩的号码,“孙浩,马上联系自来水公司的技术科,让他们把所有老旧管网的竣工图、材质报告、历年维修记录全传过来,十分钟内必须拿到!另外,联系云服务商,申请临时扩容计算资源,费用不是问题,速度要快!”
挂了电话,指挥大厅里已经忙碌起来。小张和另外两名技术员在程力的指导下整理数据,键盘敲击声像密集的雨点;林晓则守在另一台电脑前,实时跟进水务集团的抢修进度,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需要协调的事项。窗外的寒风拍打着玻璃,室内却弥漫着一股灼热的紧迫感——每个人都知道,此刻多抢一秒,就能少一户人家在寒夜里断水。
“林科,自来水公司的管网数据传过来了!”孙浩抱着笔记本电脑跑进来,额头上沁着细汗,“不过有部分2000年以前的管线数据是纸质档案,他们正在紧急扫描,大概还需要二十分钟。”
“先把已有的数据导进模型!”程力的声音有些沙哑,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的算法迭代进度条,“历史爆管数据和实时气象数据已经对接好了,现在就差管网的具体参数,先用现有数据跑基础模型,等纸质档案扫描完再补全!”
林晓走到程力身边,看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代码和图表:“要不要休息五分钟?你从过来就没停过。”
程力摇了摇头,指尖在键盘上又敲下一串指令:“没事林科,现在脑子越转越清楚。你看,模型的准确率已经能到75%了,等补充完材质数据,应该能冲到85%以上。”
凌晨两点半,自来水公司的纸质档案扫描完成。当最后一组数据导入模型,程力按下回车键,指挥大厅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进度条缓慢地向前推进,从10%到50%,再到90%——终于,一张彩色的热力图在大屏上缓缓展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