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诛寇台的差役亲自登门,送来了加盖兵部大印的功勋文书。岳不群展开细看,不仅无锡、常州诛杀的五百余倭寇尽数记录在册,连前夜在南京城外驱散倭寇探子的行动也被记了一功。
怪事。他指尖抚过文书上鲜红的官印,按常理,城外遭遇战至少要三名锦衣卫作保才能记功...
那差役赔笑道:岳掌门有所不知,今早北镇抚司特意派人来调阅您的卷宗。说着比了个隐晦的手势,听说是某位贵人过问了。
岳不群眸光微动,眼前又浮现那锦衣青年意味深长的眼神。能轻易调动北镇抚司,又对江湖事务如此熟稔...他忽然想起前日路过茶肆时,听闻裕王代天子巡视东南的传闻。
替我谢过上官。他将一锭银子塞给差役,待房门掩上后,指节轻轻敲击案几。
岳不群望着紧闭的房门,眉头微蹙。这三日他借着诛寇台的关系多方打探,甚至暗中买通了两个兵部书吏,却始终查不到那锦衣青年的确切身份。
到底是庙堂之高...他自嘲地摇摇头。江湖上的消息网在真正的权贵面前竟如此无力。茶楼酒肆里虽有裕王南巡的传闻,却无人敢议论具体形貌。就连锦衣卫那边,也讳莫如深。
窗外飘来桂花香,岳不群忽然失笑。既然对方主动示好,又何必急于揭开谜底?不如静待时机。他整了整衣冠,将功勋文书仔细收进匣中——这薄薄一纸,或许就是通往赤焰金莲的敲门砖。
岳不群站在诛寇台的布告栏前,指节捏得发白。整整十日,他日日来此查探倭寇动向,可那布告上的悬赏文书始终未换——自南京城外一役后,倭寇竟如鬼魅般销声匿迹。
怪事。他盯着地图上标注的最后一个红点,倭寇向来贪婪成性,怎会突然收手?旁边几个江湖客正抱怨着无寇可杀,连赏银都领不到。
回到住处,岳不群将长剑重重拍在桌上。没有战功,便无缘面见朝廷要员;见不到要员,赤焰金莲的消息更是无从谈起。
岳不群正自斟自饮,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诛寇台的传令兵匆匆推门而入,抱拳道:岳掌门,诛寇台主事急召!说是朝廷有紧急军务需江湖好手协助。
他眼中精光一闪,手中酒杯轻轻放下:可是倭寇有了动向?
正是!传令兵压低声音,南京仓要往无锡、常州运送十万石军粮,锦衣卫探得倭寇已在沿途设伏。除正规运粮军外,主事特意奏请调派江湖高手随行,沿途猎杀运粮道附近倭寇。
岳不群霍然起身,紫袍无风自动:带路。
诛寇台正厅内,主事正与几名军官低声商议。
岳不群踏入正厅时脚步微不可察地一顿——主事官椅上端坐的竟不是前几日的周世显,而是一位面生的赵姓官员。他余光扫过厅内众人,发现几名锦衣卫神色间也带着几分不自然。
下官赵志敬,新任诛寇台主事。那赵大人笑着拱手,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精明的算计,周大人因急务调往福建,临行前特意嘱咐下官要好生倚重岳掌门。
岳不群含笑还礼,心中却警铃大作。朝廷官员更替本是常事,但在这节骨眼上换人...他摩挲着袖中的华山掌门令,忽然觉得这运粮之事,恐怕比想象中还要复杂三分。
见岳不群到来,赵大人眼前一亮:岳掌门来得正好!他推开案上地图,此次军粮关系东南抗倭大局,沿途要经过七处险要,最麻烦的是青龙滩这段水路——
青龙滩水流湍急,两岸芦苇丛生。岳不群指尖点在地图上,确是设伏的绝佳之地。不知军粮何时启运?
三日后卯时。赵大人捋须沉吟,本官欲请岳掌门统领此次随行江湖人士,不知......
岳不群不等他说完便拱手道:岳某义不容辞。只是有一事相询——随行侠士可需统一调度?
旁边一位锦衣卫千户突然插话:正要与岳掌门商议。此次共调集三十六名江湖好手,分属八派,若无德高望重者统率,恐生龃龉。
三十六人......岳不群心中暗喜,这规模远超寻常剿寇行动,正是积累战功的良机。他故作沉吟道:既如此,岳某斗胆请命——可将三十六人分为四组,每组配锦衣卫联络官一名。遇敌时以响箭为号,互为犄角。
赵大人拍案道:妙!就依岳掌门之策。说着取出一枚铜符,此乃诛寇台调兵符,沿途卫所见符如见本官。另有一事......他压低声音,据密报,此番倭寇中混有东瀛忍者,善使奇毒暗器,岳掌门务必当心。
离开诛寇台时,暮色已深。岳不群站在城墙阴影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铜符上的纹路。夜风掠过他的紫袍,带来远处更夫的梆子声。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张无形的大网中——朝廷官员的突然调换、锦衣卫讳莫如深的态度、倭寇反常的销声匿迹,种种蛛丝马迹都暗示着背后另有玄机,可他却连最基本的线索都抓不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傲之岳不群当主角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笑傲之岳不群当主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