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不群这番说辞,半真半假,既解释了自己为何不知德安府之事,将责任推给伏击和沈钧的匆忙离去,又暗示了自己与朝廷的“合作”关系以及遭遇的危险,博取同情的同时,也抬高了自身身份——并非普通江湖武夫,而是曾为朝廷执行秘密任务的“能人异士”。
周文渊此刻已被酒精麻痹了大半思绪,少了平日里的谨慎与多疑。他听着岳不群合情合理的解释,又联想到沈钧亲自护送岳不群、并郑重嘱托自己照料的情形,不由得信了七八分。他带着酒意,先是同情地点了点头,拍了拍岳不群的肩膀:
“原来如此……岳先生也是不易啊!你们这些江湖上的能人,一旦被锦衣卫看中、征用,身上便算是打上了锦衣卫的烙印。寻常官员、士绅,谁不忌惮三分?也就是下官……呃,知道些原委,明白岳先生是身不由己,这才敢与先生同桌共饮,畅所欲言啊!”
他这话带着几分酒后的直率,却也道出了实情。在严党势大、锦衣卫权势熏天的背景下,与锦衣卫关系密切的人,确实会让许多清流官员避之唯恐不及。
感慨了一番后,周文渊才将话题拉回德安府之事上。他凑近了些,带着浓重的酒气,神色变得有些神秘兮兮,压低声音问道:
“岳先生既然不知,那……你可曾听说过一句俗语——‘二龙不相见’?”
“二龙不相见?”岳不群闻言,眉头微蹙,认真地摇了摇头。他久居江湖,对这等涉及皇室秘辛的谶语,确是闻所未闻。
周文渊见他不知,脸上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随即借着酒劲,将他所知的那段关乎嘉靖皇帝父子、充满诡异色彩的往事,娓娓道来:
“这事儿啊,还得从当今圣上早年间说起。”周文渊的声音压得更低,仿佛怕被什么看不见的存在听去,“陛下早年曾有过两位皇子,但皆不幸夭折,龙嗣艰难。直到嘉靖十二年,皇次子朱载堩出生,陛下大喜,即刻将其立为皇太子。然而,天不假年,这位太子殿下在两岁时便染病薨逝,陛下悲痛万分。”
他顿了顿,饮了口茶润润嗓子,继续道:“直到嘉靖十六年,皇第三子,也就是后来的庄敬太子朱载堉出生,陛下心中才稍得安慰。紧接着,嘉靖十八年,皇第四子,也就是如今的裕王朱载坖殿下也出生了。”
“也就在裕王出生后不久,陛下不知从何处听得一句谶语,便是这‘二龙不相见’!”周文渊说到此处,神色间带着一丝敬畏与难以理解,“此言何意?乃是说真龙天子与未来的真龙(太子)不可相见,否则于太子不利,甚至有损国运!”
“起初,陛下或许并未全然尽信。但嘉靖二十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庄敬太子朱载堉突然病逝……此事对陛下打击极大!”周文渊叹了口气,“自此之后,陛下便对那‘二龙不相见’之言深信不疑了!”
他看向岳不群,语气带着一种叙述宫廷秘闻的诡异感:“自庄敬太子薨后,陛下便几乎不再召见当时尚且年幼的裕王,以及后来出生的景王。即便是在元旦、冬至等大朝会上,也尽量避免与裕王直接照面。裕王殿下一年到头,也难得见上父皇一面。这父子之情……唉,可谓是名存实亡,全因这一句虚无缥缈的谶语!”
岳不群静静地听着,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虽不懂朝堂,但也知父子人伦乃天经地义。皇帝因一句谶语便疏远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等皇室秘辛,实在是匪夷所思,却也透着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
岳不群听周文渊讲述了“二龙不相见”这桩充满诡异色彩的皇室秘辛,心中已然将此事与裕王联系了起来。但他仍需确认德安府的具体情况,便顺着话头继续追问:
“周大人,这‘二龙不相见’虽是皇家之事,但与月前德安府的变故,又有何关联?”
周文渊此时酒意上头,谈兴正浓,加之已将岳不群视为“知情”且同历生死的“自己人”,便也不再隐瞒,压低声音继续说道:
“岳先生有所不知,正因为陛下常年疏远几位皇子,心中或许存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愧疚,故而对于皇子们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离谱,陛下通常都会应允,也算是一种补偿。”
他顿了顿,确保四周无人,才用更小的声音说道:“大约就在一个多月前,四皇子朱载圳殿下(注:历史上嘉靖第四子,在嘉靖三十七年还没有册封)上书,言及其母卢靖妃祖籍便在湖广德安府。景王殿下孝心可嘉,恳请代母前往德安府祭祀母系先祖。陛下感其孝心,加之那份愧疚使然,便准了此事。”
岳不群目光一凝,知道关键来了。
周文渊的声音带着一丝后怕与神秘:“此事原本极为隐秘,知晓者寥寥。景王殿下应是轻车简从,秘密前往德安府。然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变故突生!消息传出,景王殿下在德安府突发恶疾,性命垂危!经随行御医及后来赶到的太医诊断,竟非寻常病症,而是……而是被人投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傲之岳不群当主角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笑傲之岳不群当主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