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百日宴的余温尚未散尽,一场以“礼法祖制”、“国本稳固”为名,实则直指皇后权威与帝后感情的风波,便在几位“忠心老成”的朝臣推动下,悄然兴起。
朝堂奏议,冠冕堂皇
这一日大朝会,政务商议完毕,即将散朝之际,礼部尚书,一位年过花甲、须发皆白的老臣,手持玉笏,颤巍巍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宇文渊端坐龙椅,目光平静:“爱卿请讲。”
礼部尚书深吸一口气,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声音洪亮却带着刻意营造的沉痛:“陛下承天景命,励精图治,登基以来,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今中宫贤德,诞育嫡子,立为储君,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然……”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然,陛下乃九五之尊,后宫之制,关乎国体,亦关乎皇嗣繁盛,江山永固。今中宫虽贤,然陛下登基已近两载,后宫妃嫔寥寥,除皇后外,仅寥寥数位低位妃嫔,且皆无所出。此非独宠一人之私事,乃关乎皇室血脉延绵、避免国本单一之大事也!”
他顿了顿,环视一周,见不少官员颔首,便继续道:“《礼》云:‘天子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此乃古之圣王定制,意在广衍皇嗣,平衡阴阳,使内宫和睦,外朝安心。今陛下春秋鼎盛,正当广纳淑女,充实后宫,以绵延宗室,稳固国本。若后宫空虚,非但于礼不合,更易滋生专宠之弊,动摇国本根基啊!臣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下旨选妃,充实后宫,此乃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之举!”
这一番引经据典、冠冕堂皇的奏议,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朝堂,顿时引起一阵窃窃私语。不少守旧派、尤其是家中有待字闺中女子的官员,纷纷出列附议:
“臣附议!礼部尚书所言极是!陛下当为宗庙社稷计,广纳贤德女子入宫!”
“陛下,后宫不丰,非国家之福。选妃之事,宜早不宜迟啊!”
“皇后娘娘贤德,定能理解陛下,母仪天下,和睦六宫!”
一时间,“选妃”、“充实后宫”、“绵延皇嗣”之声,此起彼伏,仿佛宇文渊若不选妃,便成了不顾江山社稷的昏君。
龙椅之上,宇文渊的面色,随着这些奏议,一点点沉了下去,最终冷峻如冰。他并未立刻发作,而是等那些附议之声稍歇,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凛冽的寒意,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众卿……真是替朕、替这江山,操碎了心啊。”
他目光如刀,扫过下方一众跪请的臣子,最终定格在礼部尚书身上:“爱卿方才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朕倒要问问,朕登基以来,可曾荒废朝政?可曾耽于享乐?边境可曾安宁?百姓可曾安居?”
他每问一句,气势便盛一分:“皇后自入东宫,辅佐朕处理政务,献计献策,安定民心,破获敌谋,整顿漕运,哪一桩不是于国有功?太子降生,更是上苍庇佑,祖宗福德!如今太子尚在襁褓,尔等不思如何辅佐朕治理天下,抚育储君,反倒急着让朕广纳妃嫔,充斥后宫?是何居心?!”
最后一句,已是声色俱厉!帝王之怒,如同实质的威压,笼罩整个金銮殿!
礼部尚书浑身一颤,伏地不敢抬头:“老臣……老臣绝无他意,只是……只是为陛下、为社稷着想啊!”
“为社稷着想?”宇文渊猛地一拍龙案,霍然起身,“朕看你们是为了一己私利!是想把自家的女儿、姐妹塞进后宫,攀龙附凤,结党营私!朕的后宫之事,何时轮到尔等指手画脚?!皇后贤德,太子康健,便是最大的国本稳固!尔等在此妄议中宫,离间朕与皇后,其心可诛!”
他目光冰冷地扫过众人:“选妃之事,休要再提!谁再敢妄议,以干预宫闱、动摇国本论处!退朝!”
说罢,拂袖而去,留下满殿噤若寒蝉的官员。
凤仪宫内,微儿心冷
朝堂上的风波,如何能瞒过凤仪宫的耳目?早在散朝之前,已有心腹太监将殿内情形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陈微儿。
彼时,陈微儿正抱着咿呀学语的宇文宸在暖阁内玩耍,春日暖阳透过窗棂,洒在母子身上,一片温馨祥和。然而,当听到“选妃”、“充实后宫”这些字眼时,她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抱着孩子的手臂,不自觉地收紧了几分。
她挥退宫人,独自坐在窗边,望着窗外抽芽的新柳,心中却是一片冰凉。
她并非不通情理的妒妇,也深知帝王后宫制度的存在有其历史和政治原因。若在寻常帝王家,选妃充实后宫,几乎是必然之举。她也曾想过,或许有一天,宇文渊会迫于压力,或因政治需要,纳妃入宫。
可当这一天真的以如此直接、如此冠冕堂皇的方式被提上朝堂,成为群臣逼迫皇帝的议题时,她才发现,自己远没有想象中那般豁达。
那些共同经历的生死与共,那些深夜的抵死缠绵,那些朝堂上的并肩作战,那些孕育生命的喜悦与艰辛……点点滴滴,早已将那个男人的身影,深深烙印在她的骨血之中。她早已不再是那个只为复仇、只为生存而活的陈微儿,她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已系于一人之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