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民心国本然。
1938年6月,筹组抗日宣传队,展开抗日宣传活动。同时成立推广部,负责进行社会教育,推广部首任负责人由校务委员,原安徽中学校长虞仲华主其事,7月1日,推广部召集铜仁城乡各校校长及国中各部主任会商民众教育事宜。7月10日,由国中级与铜仁县政府合办之城乡民众学校先后开学。8月,复将民众教育推广到各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师范部及简师班学生分赴黔东各县进行民众教育服务活动。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十
赤帝龛前实验作,
文坛灵秀育巾帼;
文昌梵净设分校,
顶盛三中千六百。
1939年4月,在举行校庆一周年庆典之后,学校奉令更名为“国立第三中学”,为适应教育发展,提高质量之需要,除于1938年秋于赤帝宫首办实验教育班,复于1939年秋,迁初中男生及实验班于梵净山前之江口县城,并增设农业职业科,扩大招生,建立“第一分校”。周校长亲撰《创校碑记》石刻于江口文昌阁。同时于铜仁文坛增设女生部(包括高、初中部及江口分校学生总计达1600余人(附小未计),教职员150余人。是为三中鼎盛时期。
十一
伟业方殷人事别,
时移事易改弦辙;
收缩调整求安定,
闭户读书岂上策。
1940年4月,周邦道校长奉令调部,李超英校长接任。随政治形势之变,李校长谋求改弦更张,进行收缩调整,加强管理控制,强调教学质量。1941年将师范部及江口农职科改交省办。1942年初,复撤江口分校。分校师生迁铜仁,合并调整为高中、女子、实验(初中)三部。在此期间,实亦有所成,如强化教学秩序,扩充教学建设(修建“抗建堂”、教室、宿舍,充实部分图书、仪器及印刷设备等 )。1942年初中毕业生会考亦为国中优秀,惜乎背弃兼容并包、为救亡图强以育人之初衷,不问世事,闭门读书,师生精神苦闷日甚,学校初创时之蓬勃朝气已衰减多矣。
十二
迭起学潮固有因,
读书何罪苦究寻;
不堪回首惊铜舞,
相陷何急辱子孙。
1940年以后,曾因生活、师德等原因,发生学潮数次,校方紧张。对学生自发组织之“读书会”,视为异端,进行追究。1942年秋,校方竟协同杀人魔王刘伯龙师长,于铜舞台召开师生大会,公开实行暴力镇压。有的学生被抓被杀,部分师生再度逃亡。外敌未灭而腥风血雨横发于校园之中矣。
十三
大撤三湘铜水鸣,
投笔从戎唱乌乌;
流亡道上师生众,
六部重开复校初。
1944年11月,日寇垂死挣扎,大举进犯湘桂,直抵黔南,贵阳大震。三中亦准备撤迁乌江以西,爱国师生纷纷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和“十万青年十万军” )。其后敌寇退出贵州,形势转稳。为接纳三湘沦陷区流亡师生,并接收撤迁之国立二十中学,于1945年夏秋,重建高中、初中、女子、实验、师范及附小六部,计42班,学生1400余人,学校规模又复壮大。
十四
捷音一夜绕东山,
水满山腾柱塔喧;
抱首师生热泪涌,
相期共补华夏天。
1945年8月10日,日寇宣布投降。胜利消息传来,铜城彻夜庆贺。三中师生历经八年离乱之苦,身怀国破家亡之恨,于今终盼来胜利,师生无不额手称庆,热泪盈眶,校园沉浸于一片狂欢之中,并与铜城居民进行了盛况空前的大游行。许多师生,瞻望未来,共期为建设强盛繁荣之祖国而奋斗。
十五
八年勤垦育梁栋,
雨化铜江树栋功;
济济英才遍环宇,
伟绩何止写黔东。
1946年7月,国立三中复员,由贵州省立铜仁中学接办。外籍师生,资遣还乡。
国立三中办学8年,培育学生近万,于今济济英才遍于海内外,对祖国、对人类卓有贡献者大有人在。对黔东开化之功亦不可没,实不负周老校长“伫看取,他年史页,留将几许写黔东”之厚望。
(黄洁尘,男,1941—1946年在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就读。铜仁教育学院副教授,曾任铜仁教育学院院长,现已退休)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