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模俭
1946年上半年,我正在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三年级下期读书。由于抗战胜利,当时教育部决定将学校移交省办,流亡师生愿回原籍的可返回原籍安排;不愿回原籍的仍可留在省中。师生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各自都在考虑今后的去向,课余饭后无不谈论这事。正是此时,内战开始,学校当局趁机大肆贪污克扣学生的各项经费,如生活费、洗理费、医疗费等等。师生们私下议论纷纷,激起极大的反感。
有一天上午,我们班的历史老师因病请假,同学们要温习功课,可是部主任却来到教室门口硬要我们去挖操场。我们不予理采,他恼羞成怒,走进教室将坐在前排一个矮小、身体瘦弱、无家可归的流亡学生,用力拉倒在地。同学们为之愤怒(我班29个同学,三分之二是流亡学生)。随后只听得有一位同学大声叫喊:“同学们!老师打人,我们也打。”紧接着,在“打、打、打”的一阵吼声中,这位部主任被吓跑了。不多时,他又来到教室门口,手里拿着一支手枪,气势凶凶地说:“要打,来呀!不要脑装的就来!”大家吓得不敢吭声。他乱骂一通后走了。教室里异常平静,突然有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讲了学校当局在政治上如何凶恶残酷地迫害学生,在生活上如何贪婪无厌地克扣学生。特别是讲到很多来自沦陷区的同学,他们的家乡遭到日寇的蹂躏,有的同学的父母兄妹死于日寇的万恶屠刀之下,现在已是无家可归了,流亡到此希望能有一个平稳的生活环境,能安心求学,殊不知在日寇投降了的今天,还会受到如此压迫,甚至危及生命。难道我们就甘心受辱吗?……一席话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一个个义愤填膺,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讲得痛哭流涕,泣不成声。最后大家同意由刘世正同学起草将同学的苦诉整理成质问书,要求学校当局三天之内予以答复。否则,将公诸于众。遗憾的是在质问书的落款问题上,却发生了分歧,有的主张用班学生自治会落款(当时我是班学生自治会主席),而有的则主张个人一起签名,致使质问书迟迟不能发出去。为争取部分反对我们的同学和激发实验部全体同学的同情和支持,我们决定成立“正义周刊社”,由刘世正任社长,甘秀银任副社长,我是其中的委员之一。由于经费困难,开始以墙报出现,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名义上是文学艺术的探讨,实质上含沙射影地揭露学校当局的罪恶行径。我们到处募捐筹集资金,后来由墙报发展到石印小报散发全校以扩大影响。有一次,我们送了一张给钟宏校长。不料在第二天中饭前,学校布告栏里出现了一张布告,文曰:“查‘正义周刊社’系非法组织,应予取缔,其刊物内容旨在诽谤学校,制造动乱,应予勒令停刊……”。紧接着部主任集合全体学生训话,非常严厉地指责我们,并宣布为首者要立即“自首”。在这紧急关头,一天晚上,在我的寝室——“正义周刊社”社址,召开秘密会议,不点灯,不打电筒,不互喊姓名。大家一致认为情况紧急,可就是拿不出具体办法来。正在束手无策时,我们的数学老师钱成之发言了:“同学们,七十二策走为上!”我为之惊愕,钱老师从未来过我们社里,为什么今晚来到这里?……不敢问,大家只异口同声的问:“往哪走?”“往下走!”钱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天快亮了,钱老师和我们一道匆匆地冒着大雨朝湖南方向走了。就这样,我离开了三中实验部。
熊谟俭,男,贵州江口人。1943年入学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第四班,1946年转入贵州省立铜仁中学。退休前任江口县教师进修学校付校长。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