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邦基
我的中学生活差不多都是在三中度过的,教师亲切教诲,同学相互琢磨,使我的智能渐开,学了点知识,能为人民尽点力。对此我经常铭刻在心。如今,我怎么能够辜负母校和校友们的期望呢!只是我患严重眼疾,视力极低,遵医嘱不能看书写字。这次由我分成几次口述,老伴吕有仙同志执笔,成稿后我没有能够校核,在语气、用词以及文句等方面,难免有不协调、不妥善和表述不清之处,则要烦请编辑同志费心改正了。我在此谨预致谢。
一、读书感勉
又闻学子唱弦歌,
拾简寻篇抄录多。
更赖老师口授传,
不令岁月空蹉跎。
1938年4月,三中筹备基本就绪,正式开课,笳吹弦诵,在较偏僻的铜仁山城里响起了。
三中自创建到开学,仅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进度之快,实出意料。但在当时战争环境下,许多事情确实难以一下子全部办到,教科书就是一例。开课伊始,学校采购到的课本不多,除了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外,余下少数只好放在小卖部向学生出售。当大部分同学经过较长时期的流亡生活,已经囊空如洗,无力购买;极少数同学勉为其难,购买了国文、英文、数学三本主要课本。在这种情况下上课,增加了老师讲授的难度,学生听课也很费劲,教学效率不高,仿佛回到了我国古时师生凭口耳相传知识的时代。于是怎么办?经过师生共同设法,解决办法也就产生了。首先是借用班上同学购买的两三本英文、国文课本,相互传抄,有些同学到图书馆借阅不同版本的同类课本或其它书本,找出相同的文章来应用,解决了缺书的困难。其次是请老师边讲边写黑板,学生边听边录。如数学课,老师把原理、公式、演算等都随着讲解,写在黑板上,我们抄下来;上历史、地理等课时,老师干脆自编教学提纲,写在黑板上,由我们抄录。这样做对教学进度有一定影响,但效果较好,同学乐于接受。三是老师口授,学生笔记。当时我们学识浅薄,凭听笔记,困难很大,后来逐渐适应,多少能够记下一些来。这一办法,好几位老师都穿插使用。事后同学认为,这对记忆和理解课文极有帮助。所以,不少同学把这一方法沿袭下来,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升入高中后,已经能把老师讲解的基本上记了下来。没有课本是坏事,谁说不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呢?!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两个月,课本来了,学校制定借用办法: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向学校借用本学期的课本,以后每个学期开始时,学生用已学过的课本换借需学的课本,离校前还清借书,缺损赔偿。这样,每人都借有课本,学习就比较方便了。1938年下半年,我们是初二上学期,又出现了缺书状况,但有了上半年的经验,也就不以为意。以后多年,直到我高中毕业,一直是靠借用课本的办法来完成学业的。
“借用”课本对保证学习起了很大作用,也引起我们一些问题。当时情况,初中只要能够毕业,便可免试,直接保送高中或师范,没有必要再复习功课,作升学考试的准备。1940年下半年,我们进高中不久,发现课本要归还,将来如何保证为投考大学而必须全面复习功课的需要?我们相互议论,并向高年级同学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办法就是随着教学进度,重点摘录课本内容,摘录对象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我记得有几位同学的笔记整理得特别好,尤其对数学,他们把课本上的内容与老师在课堂讲的内容结合起来,系统整理,清晰易懂,便于记忆,真是来源于书本而优于书本,大家都争相借阅。这样,我们三年高中生活,除了接受新知识、演练习题外,还要积累资料,预先作好将来投考大学、复习功课的准备。
二、陶铸磨砻
晨读桐阴晓雾开,
更深夜习芯成灰。
木油灯影东山月,
常伴莘莘学子来。
我们平时学习是紧张的。一到高三,既有顺序前进,又要复习高中全部课程,就更加紧张了。
曙色微露,我们赶在起床铃声(原来是吹号角,后来改为打铃)之前,踏着晨曦,悄悄地步出高中部后门,在山坡上高声朗诵英文(有时朗诵国文)。创校时在斜坡上栽培的桐油树,已经长成枝叶扶疏的一片矮林。每当桐叶初放,桐花绽开,旭日光辉透射过来,我们吸吮着清新空气,尽情地享受片刻大自然无私赐予的恩惠。这时书声四起,宛如波涛澎湃,天籁发响,回荡于山色岚光之中。要不是早餐铃声,我们将被遗忘在这人与自然浑为一体的情景里了。
回到教室,又专注于新知识的接受。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地消化掉当天得来的新知识,做完教师留下的各种习题,以便腾出夜晚时间,充分地应用于复习功课上。大家认为,夜晚的干扰少,是复习功课的最佳时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