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理念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具体实践方向:生态教育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课程、活动与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科技教育侧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借助数字化设备与科技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五育融合则打破学科壁垒,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以美育人、以劳树德、以体强心”的综合育人效果。
在理念引领下,学校形成“三风一训”的精神标识:校训“笃行、求真、尚美、创新”明确育人方向,要求学生既脚踏实地、追求真理,也崇尚美好、勇于创新;校风“文明、和谐、奋进、向上”营造积极氛围,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教风“爱生、敬业、博学、善导”规范教师行为,以专业能力与爱心呵护学生成长;学风“勤学、善思、好问、笃行”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学习品质。
五育融合的课程与活动体系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办学特色,构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实现“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
基础课程:夯实学业根基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学科教学质量,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效率。语文教学推行“大阅读”计划,将“晨读经典(古诗文)、课读文本(教材)、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结合,每周开设1节“阅读分享课”,学生通过“故事演讲、课本剧表演”展示阅读成果;数学教学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如在“百分数”单元,组织学生调查商场折扣、家庭开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英语教学引入“沉浸式情境教学”,通过“英语角、英文歌曲学唱、英语话剧表演”,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近年来,学校在碧江区小学各学科统测中,平均分、优秀率连续5年位居城区小学前3名,其中2024年英语优秀率达58%,超出区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特色课程:发展个性特长
围绕“生态+科技”两大特色,开设系列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 生态特色课程:开设《校园植物观察》《垃圾分类与处理》《铜仁生态文化》等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植养护”“锦江河水质监测”“湿地公园研学”等实践活动,2024年学生撰写的《锦江河畔的植物朋友》获“贵州省小学生科学实践报告一等奖”。
- 科技特色课程:开设《编程入门》《机器人搭建》《3D打印基础》等课程,组建“科技发明社团”“机器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与设备,社团成员多次在“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2025年,五年级学生团队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箱”获小学组发明类二等奖。
- 艺体特色课程:开设舞蹈、绘画、篮球、足球等18个兴趣班,其中“舞蹈社团”编排的《锦江渔歌》获2024年“贵州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一等奖,“篮球社团”男队连续3年蝉联碧江区小学篮球比赛冠军。
实践课程:锤炼综合能力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实践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 学校实践:将劳动课列为必修课,分年级设计内容——一年级“整理书包”、二年级“打扫教室”、三年级“种植校园蔬菜”、四年级“手工制作”、五年级“厨艺实践(校园厨房)”、六年级“职业体验(走进银行、医院、超市)”,2025年春季开展的“校园蔬菜丰收节”,学生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制作成菜肴,既体验劳动乐趣,也懂得珍惜粮食。
- 家庭实践:推出《四小学生家庭实践清单》,要求学生每周完成“洗碗、扫地、照顾长辈”等家务,家长通过班级群分享实践照片,学校每月评选“家务小能手”。
- 社会实践:与碧江区湿地公园、博物馆、消防大队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2-3次研学活动,如“湿地公园生态观察”“博物馆里学历史”“消防演练学安全”,2025年“清明祭英烈”活动中,学生走进铜仁烈士陵园,通过献花、宣誓、听革命故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
师德为先:筑牢育人根基
学校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榜样引领、制度规范、活动强化”三维路径,培育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育人情怀。
榜样引领树标杆:每年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挖掘身边教师的感人事迹。2023年度“最美教师”陈艳,坚守班主任岗位20年,始终关注留守儿童——为帮助父母在外务工的学生小李,她每天课后辅导作业,周末接孩子回家吃饭,最终帮助小李从“厌学”转变为“班级优等生”;其事迹经学校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超10万次,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此外,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时代楷模”张玉滚、“全国优秀教师”支月英等先进事迹,通过专题讲座、心得分享会,引导教师树立“以爱育爱、以情化情”的教育理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