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胜叔立即安排他们的训练。
首先是招募队员。
他决定走街串户。
老李头他们经常在村头大杨树底下聊天,那里有活动器材。
为了凑够一支队伍,胜叔可谓煞费苦心。
“老李,你这天天闲着也是闲着,咱得把老家物什重新启动起来,让李家庄锣鼓队发扬光大。”
老李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晒着太阳,眯着眼睛,缓缓的说:“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听听戏曲,哄哄孩,谁没事找事,活得腻烦了。”
胜叔的一腔热情被泼了冷水。
当然,也有私底下嘀咕的,“这次老胜又想搞啥名堂,莫不会拉着大家伙给他自己脸上贴金吧。吃力不讨好的他可不会干。”
胜叔转脸又发动老跟头他们:“活动活动筋骨多好,还能娱乐,何乐而不为呢。”
老跟头是个老实人,犯难的说:“不是不想练,是咱这年纪学啥啥不会,人过三十不学艺,咱这脑子会记住那鼓点?可别痴心妄想了,能记住回家的路就不错了。”
其他人也跟着倚老卖老。
“你们这帮老损货,真是没一点自信。我都替你们臊得慌。”
“那你有能耐,你去,你自己挑大梁。”
平常胜叔在他们面前以官自居,总觉得比别人高一等,大家伙对他有情绪也在所难免。
尤其还老年人,大家都是一个村的,都到这个岁数了,谁活得长谁才最有能耐。
胜叔见大家都有情绪,打消了他当初一呼百应的幻想,也不便和大家伙硬抬杠。
他想起了老罗叔,毕竟人家在锣鼓界德高望重,在村里也颇有口碑,应该会有倡导力。
他转身回去,三步并作两步来到罗叔家。
老罗坐在屋前的椅子上,眼睛略显呆滞得看着前面的月季花。耳朵也不太好使了,直到胜叔走到跟前才缓过神来。
真是岁月催人老,尤其是老罗又生了一场病,精气神看起来比先前憔悴多了。
“罗哥,我来请你这个大佛出马了。”
“是不是敲鼓的事,我这几天也在想着,怎么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你说我这一生病,不一定那天就去那边了,谁来继承咱的绝活呀。”老罗许久没有说话,见胜叔来了,打开了心扉,还有些许激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是呀,听说这次还是现场直播,正好可以录下来,咱们也可以保存下来,机会难得呀。”
老罗往门里喊了一声,叫老伴把他的宝贝拿出来。
看起来是一本天书,密密麻麻不太工整的记着一些东西,八成是老罗自己记得,估计只有他自己能看懂。
他开始拿起书,给胜叔解释起来都有什么动作以及要领。
胜叔心里着急,忙说:“咱现在先得招兵买马,组建队伍,光咱俩能唱啥戏呢?”
老罗叔觉得不可思议,以前他都是从青壮年里招兵买马,有些人哭着喊着要去呢。
“现在和以前不同了,年轻人只顾着上班挣钱,没人愿意来学,那些能敲得动的老家伙越来越不听话了,还得求着他们敲似的,要不,您去说说。”
老罗叔也来了劲,他满心希望有人传承下去,至少能录下来也留个纪念。
胜叔开始搀扶着老罗往村头杨树底下走去。
五百米的路程,俩人慢慢悠悠的走了快半个小时。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大家看到老罗的拳拳之心,也跟着稀里哗啦的感动起来,早就忘了胜叔刚才的苦口婆心。
“行,没问题,只要您还看得起俺老弟,咱还敲起来、舞起来,也展示展示咱的风采。”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家里还有当年的衣裳锣鼓,都没舍得扔,俺孙子还笑话俺啥破烂呢,准备当传家宝呢,哈哈”。
“这地里庄稼也收完了,正好也没啥事,打工人家又不要咱,年轻人都忙不愿意去,咱不贡献谁贡献?”
“咱们的文化是得传承,要不以后子孙后代都不知道还有这门技艺,多可惜呀。”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和刚才判若两人,听得胜叔目瞪口呆。
忽然间,他明白了。
由他出头,代表的是官方,百姓们想得就多,害怕为他人做嫁衣,出力不讨好。
老罗出面,代表的是民间团体,不为名不为利,大家都接受。
没一会,已经凑够了七八个人。
胜叔心里清楚,必须多招一些后备着,如果碰上有头疼脑热的,人数太少不好看,多个七八个人倒没啥,热闹嘛。再者,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学会学好,人数上还是多多益善。
没两天功夫,人数就报了十四五个,说是锣鼓队,其实就是老年团,当然,清一色的男同志。
为了配合工作,胜叔招呼几个队员家属把锣鼓擦洗擦洗,衣服也洗净晾干备用。
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建议列个章程,时间地点之类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老年人的纪律意识还是挺高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乡村振兴之新农村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乡村振兴之新农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