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皇帝:“薛简。”
薛简:“臣在。”
薛简从臣群中走出来。
中宗皇帝:“朕闻得大梵寺来了个高僧,所讲教义,奉为经典,盛传一世。你可去宣诏,请大师来京城一叙。”
薛简:“遵命。”
薛简站在大梵寺前,宣读诏书。
慧能与众僧人跪拜听旨。
薛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高僧慧能传授佛法,今令入京城,传道讲义……”
慧能大师:“贫僧参禅学法,不能半途而废,望您回禀皇上,待我佛法功成之日,一定拜见皇上。”
薛简:“大师既然这样,我也只好回旨,但想求大师指点怎样才能明白佛道。”
慧能大师:“道无明暗,明暗也就是代谢之意,明明无尽,也就是有尽,二者相对而言而已。”
薛简:“明代表智慧,暗代表烦恼。如果不用智慧去破解烦恼,生死轮回靠什么才能超脱呢?”
慧能大师:“以智慧破解烦恼,这并不是高明的办法,只是小孩或动物才会这样。真正超凡大悟的智者都不会这样的。”
薛简:“那请大师明示,怎样才是高明的见解呢。”
慧能大师:“明与不明,其性质并无两样。并无两样的性质,就是实在之性。所谓实在之性是什么呢?它处在凡愚之中并不会消失。出在圣贤之中也不会增加。它处在烦恼之中并不会混乱。处在禅定之中也不会沉寂。它不短不长,不来不去,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不生不灭,贯穿涵盖一切诸法的理论之中,常存不变,这就是道。”
薛简带随从走在回京的路上。
皇宫内,薛简:“启奏皇上,慧能大师说他求法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似懂非懂,而忽悠皇上。待他求法有了功德,便来拜见您。”
中宗皇帝:“如此高僧,朕要赐他珍珠袈裟和绢钵。”
大梵寺内,慧能大师问怀让:“你从何来?”
怀让:“从嵩山而来。”
慧能大师:“你随带了什么?”
怀让:“如果有什么带,我还来干什么?”
慧能大师:“你是想修行证悟吗?”
怀让:“修行证悟并非无用,只是不愿意因此染上污垢。”
慧能大师:“这个不愿被污染,正是一切佛法所愿保护的,你是
这样,我也是这样。”
怀让很受感动,跟慧能大师十五年。
一天,怀让与道一禅师对话。
怀让:“大师从禅,到底图个什么?”
道一:“为了成佛。”
怀让找来了一块砖,在寺前的石头上磨。
道一:“你磨砖干什么?”
怀让:“做镜子。”
道一:“砖头也能做镜子吗?”
怀让:“磨砖既然做不了镜子,坐禅能成佛吗?”
道一:“那怎么为好?”
怀让:“这就如牛车不走时一样,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
道一施礼:“要如何静心修行才能进入禅的无形冥想的境界呢?”
怀让:“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味花无相,何坏何复成。”
曹溪寺内,慧能端坐,双眼低垂。
沙弥希迁拜倒便问:“师傅百年之后,希迁当去依靠何人?”
慧能:“寻思去。”
希迁叩拜师傅。慧能圆寂。希迁苦坐寻思。
首席大师兄:“六祖已经圆寂,你在这里空坐干嘛?”
希迁:“我秉承师傅遗训,坐在这里寻思。”
首席大师兄:“你有一位师兄,叫行思和尚,现住在吉州,你的得法因缘在他那儿。六祖说得很明白,是你自己糊涂。”
希迁谢过师兄,又拜过六祖龛位,独自去往吉州。
青原寺内,希迁拜过行思和尚。
行思:“子从何来?”
希迁:“从来处来。”
行思:“讲得什么来?”
希迁:“来到曹溪亦不失。”
行思:“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
希迁:“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希迁又问行思和尚:“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行思:“你今认识我吗?”
希迁:“识——又怎能识得?”
行思:“世上牛角、羊角等,世间上的角虽多,能得到麒麟的一角就够了。”
希迁:“和尚自离曹溪,什么时至此间?”
行思:“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
希迁:“希迁不从曹溪来。”
行思:“我亦知汝去处也。”
希迁:“和尚幸是有道之人,说话不要这么轻率。”
行思:“汝什么处来?”
希迁:“曹溪。”
行思举起手中的拂子,问:“曹溪还有这个么?”
希迁:“非但曹溪无,西天亦无。”
行思:“子莫曾到过西天?”
希迁:“若到,即有也。”
行思:“你回答的不在理,再道一句。”
希迁:“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
行思:“我不是不想告诉你,只是担心,我若告诉了你,今后便没有人承担佛法了。佛法须是自悟始得,他人是他人的,终不关汝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唐朝观世音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唐朝观世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