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问道:“公何策也?”
王珪指点沙盘,说道:“殿下请看。河东汉贼如来援之,陕县渡口,不能通行,彼众唯有从垣县渡河。垣县在陕县之东,距二百余里。此渡,我军固不能守之。然汉贼自垣县渡河后,西来陕县,却沿途行军,处河、山之间,仅河谷之道可行。这条道路中,尤以砥柱山处最为险要。而砥柱山距陕县不为远也,数十里地罢了。我军若先於此地设伏,足可将其歼之!既歼其援,持其贼将首级,出示城中。贼守军见援军被歼,焉不惊恐?趁势攻城,亦可下也!”
李建成下到帐中,亲自察看沙盘。
果见王珪所指之处,就在陕县东边四五十里之处,有一山峦形状,其上旗标三字“砥柱山”。
却这砥柱山,乃自古以今的名山一座。这座山,论高度、论占地方圆,都不算大山,可其位置紧要。传说是昔年大禹治水时,到至此地,为凿通河道,而形成了这一座山,其如独立之石柱,故得砥柱之名。黄河便是在此分为了神门、鬼门、人门三股激流。
——所后世之“三门峡”,陕县此地在后门的县名,就即是由此而来。
看之片刻,李建成抚着沙盘边缘,喜色显露於面,顾看帐中诸臣、将,说道:“王公策大妙!我观此处所在,地势险绝,确为用奇兵之处。若伏精兵於山隙之间,候贼援行至,可命人自高处推落巨石,堵塞其前路;再以强弓劲弩夹射,断其退途,然后以我甲卒自两侧掩杀而出,彼时贼援首尾不能相顾,困於其间,进退不得,必可使之有来无回!”
王珪说道:“殿下若取此策,却有一点,须当在意。”
“公所言此点,当是我设伏之兵,不可惊动陕县守军?”李建成抚摸胡须,说道。
王珪点头,说道:“正是此点。我伏兵若往砥柱山设伏,须趁夜出营,偃旗息鼓,远远绕陕县而过,不可使烟火暴露行迹。更需遣轻骑於沿途哨探,阻绝往来行人,以防消息走漏。”
“便依公言!”李建成回答完王珪,询问诸臣、将,“卿等以为此策何如?还有补充之处么?”
却这“有没有补充之处”都问出来了,显然李建成已是接受了王珪此策,决意施行。而况又并且王珪这条计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策。帐中诸将自无反对之声,纷纷应声,皆道王珪此策甚佳,慕容罗睺、雷永吉、钱九陇等悍勇斗将更是争抢出列,踊跃请战。
帐中诸将大都是晋阳起兵时,就在李建成负责统率的左军军中的老部下,是他的心腹之党,唯何潘仁不是,一方面何潘仁是这次进战才转隶他麾下的,一方面何潘仁的部众不少,步骑四五千,且在经过裁撤后,这四五千都是精壮之士,战力不俗,故李建成虽见诸将皆无异议,却视线掠过没有发言的李纲,还是专门看向何潘仁,又特地问他:“将军何意?”
何潘仁绿目高鼻,虬髯满面,相貌殊异於中原之人,然衣着打扮已完全汉化,未有着甲,头上裹着黑幞头,穿着件红色的圆领袍,腰间亦是束着蹀躞带,闻言抱拳出列,操着一口原汁原味的长安话,说道:“王公此策,妙在因地设伏,并砥柱山在陕县以东数十里外,并可出乎汉贼援兵之料,确实妙计。然砥柱山道险窄,末将以为,伏兵不宜过多,过则反自碍手足。”
“将军此言极是!”何潘仁与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丘行恭等曾同为平阳公主军中将领,彼此间或多或少有些香火之谊,李建成亦是有心借助这次机会拉拢何潘仁,进而将李仲文等也都一并纳入他的东宫势力范围,故尽管何潘仁此言,实与他所想相同,依旧是当即笑着称赞,抚掌称善,随即又展现出虚心请教的姿态,问道,“依将军之见,伏兵当以几何为宜?”
何潘仁略一思忖,回答说道:“砥柱山侧地势狭窄,人多反致自乱。需先查明河东贼援兵马虚实,后可定伏兵之数。若其兵万人上下,伏兵须当三千;若其五千以下,伏兵千五百足矣。至汉贼援兵将到时,以弓弩手伏於高阜,骑兵伏於山口外,甲卒隐於林间,待其至,弓弩居高临下齐发,骑兵驰出突冲其前,甲卒自林中跃出击其中、断其后,三面夹击,贼必溃也!
“将军高明之见,正合我意!”李建成听得仔细,频频点头,便做出决定,虎顾诸将,说道,“便依何公之策,伏兵数量视贼援多寡而定。令细作即刻探查河东贼援动向,务求精准回报其兵马数目、行军速度,不得有误!若有错失,军法处置!待探明敌情,即遣精锐潜往设伏。”
诸将躬身,同声领命。
李建成目光扫过帐中,见众将肃然遵令,攻战旬月,才打下桃林一城的焦急心态,略微得以平复。他还不知李世民两关之失,心中想道:“此回出兵,以我数万之众,本欲速克陕虢,以立名威於朝野,得军中之望。却延宕至今,才下桃林一城!而闻二郎在河东虽无大捷,亦已歼汉贼大将王须达部,夺占秀容、静乐等地,以四万余众,抗汉贼十万之军,俨然犹可与之争衡。我若再迟滞不进,待二郎立下大功凯旋,我何颜面以对父皇与朝臣?此战必得大胜,方能彰显我东宫威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