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界面在暮色中泛起柔和的光,能量值定格在点。但博源知道,真正的能量不在数字里,而在那位教孩子剪窗花的李奶奶手上,在那位用代码写《诗经》的程序员心里,在每个普通人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很珍贵的瞬间里。
下山时,他路过社区活动室,里面还亮着灯。一群老人和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正在商量端午节的活动——包粽子、挂艾草、讲屈原的故事,还要搞个古今对话环节,讨论屈原如果有朋友圈会发什么。
笑声从窗户里飘出来,混着晚风里的槐花香,格外动人。博源的脚步轻快起来,明天的晨练,他打算加一套新的招式——那是从传统武术里化出来的,却带着新时代的节奏。
晨练的幻影身法在晨雾中划出残影,博源的脚尖点过草坪,带起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系统界面在视网膜上悄然更新:【全国文化复兴试点覆盖率达37%,检测到文化自觉行为激增,读心术辅助功能持续优化】。比数据更鲜活的,是空气中弥漫的气息——胡同里飘来的面香混着墨汁味,广场上的太极推手声应和着孩子们背古诗的童音,这是文化扎根生活的味道。
总组长的车停在国家博物馆新馆前,玻璃幕墙上文化根脉四个篆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新馆今天试运行,展出的都是近年抢救回来的文化遗产,老人递过一本烫金画册,从战国竹简的复刻本到修复好的《千里江山图》残卷,还有老百姓捐赠的老物件——你看,这是陕西老农捐的祖传织布机,那是渔民送的百年渔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国家博物馆新馆的展厅里,没有冰冷的玻璃展柜,取而代之的是可触摸的历史。孩子们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复制品的青铜鼎,感受纹饰的凹凸;年轻人围在互动屏前,用手势破损的唐三彩;最热闹的是生活场景馆,老式八仙桌旁摆着粮票、布票,墙上的挂历停留在1983年,几位老人正对着熟悉的物件念叨:这就是我们年轻时的日子啊。
以前觉得博物馆是高高在上的,负责运营的馆长笑着说,现在我们搞博物馆进社区,把展柜搬到菜市场、养老院,让老太太给年轻人讲搪瓷缸上的标语,让老木匠对着榫卯构件回忆当年的手艺。上周有个快递小哥,看到展柜里的老自行车,突然说这和我爷爷当年骑的一模一样,当场就捐了家里的旧座钟。
喜欢拯救学渣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拯救学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