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德那期充满热情与真诚的探店视频,除了给膳时记带来了一场分享会的邀约之外,还推动了店内的生意。
最直观的变化来自预约热线。
原本就不少的电话,如今几乎从上午十点开业前就一直响到深夜打烊后。
尤其是晚餐时段和周六的位置,预约已经排到了两周以后。
前台负责接线的两位小姑娘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刚挂断一个,另一个电话又急促地响起,声音都带上了沙哑。
“您好,‘膳时记’……抱歉先生,本周五晚市的位置已经全部订满了……下周三?我帮您查一下……下周三晚上还有一个八点半的小桌,您看可以吗?……好的,请问先生贵姓?……”
这样的对话,一天要重复上百遍。
店长林紫川看着预约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既欣喜又忧虑。
喜的是生意火爆,忧的是现有的预约系统全靠人工手写和记忆,效率低且易出错。
她不得不临时从后勤调来一位手脚麻利的阿姨帮忙接电话,自己则开始着手研究是否需要引入一套线上预约管理系统,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流量压力。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到店的顾客。
明显能感觉到,客人中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生面孔。
他们不再是附近写字楼的老主顾,而是专程从城市另一端,甚至邻近城市赶来的美食爱好者。
点菜时,他们会熟练地报出“凯德推荐的那个荷叶苦瓜蒸鸡片”、“艾米视频里的佛手柑炖乳鸽汤”,对菜品的品评也更加专业和细致,甚至会讨论火候、刀工和食材的时令性。
这对后厨的稳定出品和前厅的精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厨绷紧了弦,对每一道出品的检查更加严格,生怕砸了招牌。
服务员们也需要掌握更多关于菜品背后故事和理念的知识,以应对顾客们深入的询问。
一次,一位资深食客对“乡土元气羹”的稠厚度提出了细微的意见,虽然言语客气,却让后厨反思良久,进一步微调了配方和工艺。
此外,突如其来的媒体和商业关注也让人应接不暇。
开始有本地的美食自媒体、生活杂志的记者,甚至一两家小报的娱乐版记者,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希望进行采访或拍摄。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家在南方颇有影响力的投资机构,通过中间人递来了橄榄枝,委婉地试探“膳时记”是否有融资扩张的计划。
负责对外联络的金子明和品牌策划的周晓倩,工作量陡增。
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筛选这些邀约。
哪些媒体调性相符、有助于品牌塑造?
哪些采访需要婉拒以避免过度曝光或信息偏差?
对于投资意向,更需要谨慎应对,既要保持礼貌,又要明确“膳时记”现阶段以夯实内功为主,暂不考虑资本介入的立场。
在最近一次核心团队的晚间小会上,苏浩泽看着略显疲惫的众人,语气沉稳地提醒:“名气是一把双刃剑。现在追捧我们的声音越多,我们越要稳住阵脚。
每一步都要比以往走得更扎实、更谨慎。眼前的热闹是好事,但绝不能因为热闹而迷失方向,忘了根本。我们要对得起每一位顾客的信任,绝不能辜负这份来之不易的关注。”
他的话语像一剂镇静剂,让团队在兴奋中保持了清醒。
而这还不是膳时记面临的最麻烦的事情。
最大的挑战来自陈厨的“讲台”适应症。
第一次内部演练,在餐厅打烊后的茶室里进行。
陈厨穿着平时舍不得穿的深色西装,面对投影幕布上精美的PPT,显得异常紧张。
他拿着苏浩泽为他准备的要点提示卡,照本宣科地念着关于“食材挑选心得”的部分,声音干涩,眼神游离,完全失去了在厨房里那种挥洒自如的宗师气度,倒像个被罚站背书的学生。
“陈师傅,”苏浩泽温和地打断了他,“您别看着卡片念。您就当我们是厨房里新来的学徒,您正拿着这根南山山药,告诉我们,为啥选它,怎么选才是好的。”
陈厨愣了一下,放下卡片,下意识地拿起手边那根特意带来的南山山药,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山药表皮。
一触及这熟悉的食材,他眼神里的局促感消散了些,话也顺了:“看这山药,首先得看根须,要干净,说明泥土地好。表皮要光滑,带点自然的淡黄色,不能有霉点或伤疤。
掂掂分量,要沉手,说明肉质瓷实,水分足,淀粉含量高,口感才面甜……”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夹杂着“这家伙”、“那玩意儿”等口语,甚至蹦出几句生动的方言俚语,虽然不如书面语规范,却异常生动可信。
苏浩泽与林紫川、金子明交换了一个欣慰的眼神。
他们找到了钥匙:让陈厨回到他最熟悉的情境和语言体系中。
接下来的演练,他们彻底改变了策略。
撤掉了繁琐的提示卡,PPT也大幅精简文字,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高清食材特写、后厨工作场景、以及纪录片中的精彩截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