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之议 - 帝国国策的唇枪舌剑(公元前81年)
1:长安城来了群“怪人”(公元前81年夏)
盛夏的长安,热浪裹挟着尘土,黏糊糊地沾在行人脸上。朱雀大街上却比往常更热闹了几分。一支支风尘仆仆的车队,或是几匹瘦马驮着简陋行囊的人,正艰难地穿过熙攘人流,向着未央宫方向汇集。他们穿着各色粗布深衣,有的浆洗得发白,有的打着补丁,与长安城内锦衣华服的贵胄、精干利落的官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人,正是从大汉帝国各郡国被征召而来的“贤良”与“文学”。
“看哪,又来了一群!”一个卖胡饼的小贩用汗巾抹着脖子,朝旁边茶水摊的老板努努嘴,“听说是从东海郡(今山东南部)来的,走了怕有一个月!啧啧,瞧那领头老丈,鞋都快磨穿了!”
茶水摊老板眯着眼,看着那队人。领头的是个清瘦老者,须发灰白,面色疲惫却眼神清亮,不时停下脚步,若有所思地看着街道两旁略显萧瑟的店铺,或是墙角衣衫褴褛的乞儿。他身后跟着几个同样朴素的年轻人,背着沉重的书箱竹简。
“这架势……是要出大事啊?”茶水摊老板压低声音,“朝廷把这么多‘嘴皮子’弄来长安干啥?听说御史大夫那边,最近可绷得紧!”
小贩嗤笑一声:“干啥?吵架呗!听说要论盐论铁,论怎么从咱们老百姓兜里掏钱!”他声音大了些,引得几个路过的贤良文学侧目,眼神里带着忧虑和探究。
那清瘦老者——东海郡推举的文学鲁万生,恰好听到了小贩的话,脚步微微一顿。他身旁一个年轻弟子愤愤不平道:“先生,您听听!市井小民亦知盐铁之苦!这官营专卖,害民久矣!”
鲁万生摆摆手,示意弟子噤声,低声喟叹:“民怨沸腾,已非一日。吾辈此来,非为舌辩胜负,实为生民请命。”他望着巍峨宫阙的方向,眼中既有期待,更有沉重:“但愿……那殿堂之上,能听得进这民间疾苦之声。”
与此同时,未央宫的另一侧,御史大夫府衙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冰冻。
桑弘羊独自一人坐在书案后。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臣,头发已全白,瘦削的脸上沟壑纵横,唯有一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隼,此刻却布满了血丝和压抑不住的怒意。他将一份来自丞相府的公文重重拍在案上,竹简发出沉闷的撞击声。
“岂有此理!”桑弘羊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被压抑的暴怒,“召集一群乡野腐儒,妄想动摇国本?!霍子孟(霍光字)此举,究竟是何居心!”
他猛地站起身,急促地在室内踱步,绛红色的官袍下摆随之晃动。案几上,堆满了各地呈报的盐铁、均输账册,还有几块作为样品呈上来的盐锭和铁器。一块官盐颜色黯淡,夹杂着灰黑色杂质;一件官造铁犁头,边缘粗糙,刃口卷钝。
桑弘羊的目光扫过这些物品,眉头锁得更紧。他并非不知弊端!但在他心中,这些弊病与盐铁官营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他的思绪回到武帝时期: 狼烟四起,铁骑出塞!数十万大军远征匈奴、平定四夷!那如山如海的粮秣、甲胄、刀箭、军饷从何而来?没有盐铁专卖、均输平准这些国库支柱,如何支撑那旷古烁金的赫赫武功?没有这些源源不断的财政源泉,大汉何以威震寰宇,打出这“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高祖白登之围的耻辱,岂非昨日?!
“腐儒只知空谈仁义,何曾见过边关将士浴血!何曾见过府库空虚,无钱买粮买铁的窘迫!”桑弘羊对着空寂的厅堂低吼,像是在说服自己,又像是在对抗整个即将到来的风暴,“国无重器,何谈安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无强兵慑服四夷,边患再起,那些腐儒能靠嘴皮子退敌吗?!”他抓起那块劣盐,青筋暴起的手狠狠攥紧,粗糙的盐粒刺痛了掌心,却远不及他心中的愤怒和忧虑之痛。他知道,一场关乎他毕生信念和帝国未来的风暴,已在弦上。
本章警示: 当庙堂的宏图撞上民间的疾苦,政策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盐铁官营的秤砣上,一边是国力的铁拳,一边是百姓的饭碗,每一次挪动都重若千钧。
2:未央宫前殿的“战场”(公元前81年 秋)
未央宫前殿,庄严肃穆的皇家气象被一种奇异而紧张的对峙气氛打破。大殿中央,东西两侧泾渭分明。
西侧: 御史大夫桑弘羊端坐首席,身后是他精心挑选的得力干将——精通钱谷刑名的丞相史(丞相府属官)和御史(御史府属官)。他们神情肃穆,腰杆笔直,面前案几上堆满了卷帙浩繁的账册、律令文书以及算筹、地图等工具,像一群严阵以待的将军和参谋。
东侧: 则是六十余位被征召而来的郡国贤良文学。他们大多衣着简朴,面容或沧桑或清癯,年龄从三十余岁到六七十岁不等。首席是几位德高望重的名儒。他们的案几上,除了经书典籍,还赫然摆放着一些刺眼的“物证”:色泽灰暗、带着苦味的粗劣盐砖;卷刃缺角、粗笨不堪的铁锄铁犁;还有几张皱巴巴的绢帛,密密麻麻写满了百姓按下的手印——那是沉甸甸的万民书。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田野的尘土和汗水的气息,与殿宇的檀香格格不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天朝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