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
天光还未大亮,石城上空弥漫着清晨特有的凉意和草木清气。
隋安儿却已早早起身,轻手轻脚地掩上房门,唯恐惊扰了还在酣睡的小女儿秦瑶。
厨房里,灶膛的火光已经映亮了半边墙壁,映着她忙碌而专注的身影。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她的心里,总得有些仪式感,尤其是在这远离故土的西南边陲。
厨房的角落,一只大木盆里,饱满的糯米在清澈的水中静静浸泡着,吸足了水分,粒粒分明,透着温润的玉色。
这是昨夜临睡前就泡上的。
旁边的大瓦盆里,是秦阳出门前揉好的一大团发面,此刻正被一块湿润的粗布严严实实地盖着,在灶火的余温旁悄悄发酵膨胀。
案板上,一块色泽深红、油润光亮的腊肉,正是前些日子那黑瘦汉子千恩万谢送来的谢礼之一。
隋安儿拿起厚重的菜刀,熟练地将腊肉切成均匀细小的肉粒,刀锋与案板碰撞,发出笃笃的轻响。
另一只小碗里,是剥得干干净净、圆滚滚的花生米,那是昨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说着闲话,一边亲手剥出来的。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新鲜的箬叶和竹绳早已洗净备好,浸泡在清水中,叶片舒展开来,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隋安儿取过一张宽大的箬叶,灵巧地在手中弯折成漏斗状。
先舀入一勺泡好的糯米垫底,然后放入几粒咸香诱人的腊肉丁和一小撮花生米,再覆盖上一层糯米压实。
箬叶在她手中翻飞折叠,最后用韧劲十足的竹绳紧紧捆扎结实,一个棱角分明、沉甸甸的四角肉粽便诞生了。
她动作飞快,手指翻飞间,一串串饱满的花生腊肉粽便整齐地码放在一旁的竹匾里。
接着,她又拿出珍藏的蜜枣,包起了甜粽。
雪白的糯米包裹着金黄油亮的蜜枣,再用箬叶仔细裹好扎紧,甜粽的清香又自不同。
包好的粽子被小心地一层层码放进大锅里,注入清水,水面没过粽子。
盖上厚重的木锅盖,灶膛里添上几块耐烧的硬柴,大火烧开,随即转为文火慢煮。
锅里很快传来水沸的咕嘟声,蒸汽顶得锅盖微微颤动。
箬叶的清香混合着腊肉的咸香、糯米的甜香,开始丝丝缕缕地弥漫在厨房的空气里,勾得人食指大动。
这边粽子在锅里慢熬着,那边瓦盆里的面团也已经醒发得差不多了。
体积膨大了近一倍,表面布满细密的气孔,散发出浓郁的小麦发酵的甜香。
隋安儿洗净手,在案板上撒了一层薄薄的面粉,将发好的面团倒扣出来。
她双手用力,反复揉搓,将面团里的气体排出,面团在揉压下发出细微的噗噗声,渐渐变得光滑紧实。
揉好的面团被她搓成长条状,准备一会儿做包子皮。
接着,她开始制作破酥包的关键,油酥。
取来一小碗洁白的面粉,加入几大勺雪白的猪油。
猪油是前些日子特意熬好的,此刻散发着浓郁的荤香。
隋安儿刚开始用筷子,后来干脆直接上手,耐心地将面粉和猪油揉搓、抓捏。
直至它们完全混合均匀,形成一团细腻、油润、可以成团的浅黄色油酥面团。
醒好的水油皮面团和油酥面团,都被隋安儿平均分成了大小均匀的小剂子。
取一个水油皮剂子,在掌心按扁成圆饼状,再取一个油酥剂子放在中间。
只见隋安儿用虎口巧妙地向上收拢水油皮,像包包子一样将油酥严严实实地包裹在里面,捏紧收口,形成一个光滑的小圆球。
包好油酥的面团被重新按扁,用擀面杖从中间位置分别向上、向下轻轻推开,擀成一个长条状的面片。
然后,将这面片从一端小心地卷起,卷成一个紧实的小面卷。
所有包好油酥的面团都这样擀开卷好,然后盖上湿布,放在一旁松弛一刻钟左右。
一刻钟后,隋安儿取过一个松弛好的小面卷,再次按扁。
这次,她将擀面杖放在面卷中间位置,先轻轻压一下,然后分别向上、向下擀开,擀成一条更细更长的面片。
接着,再次将这细长的面片从一端卷起,卷成一个更小巧紧致的卷。
卷好后,用食指在面卷的中间位置用力压出一道深深的凹痕。
然后,将面卷的两端向中间这个凹痕处对折过来,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小枕头”的形状。
最后,将这“小枕头”按扁,用擀面杖擀成中间稍厚、边缘略薄的圆形面皮。
这便是破酥包独特的多层次酥皮的关键所在。
擀好的面皮托在掌心,隋安儿舀入一大勺早已准备好的馅料,酸菜馅。
这酸菜可是有来头的,是玉叫嫂子做的。
她选最水灵的青菜,洗净后挂在竹竿上,吹晒至半干,保留韧劲又不会太柴。
然后将半干的青菜细细切成小段。
加入足量的盐、自家磨的香辣辣椒面、一小撮提鲜的红糖、几滴高度白酒去腥增香,还有切得碎碎的生姜末和蒜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奴籍之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奴籍之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