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的夏日,在井然有序的忙碌中悄然来临。相较于外界烽火连天、流民遍野的惨状,这里更像是一处被刻意遗忘的世外桃源。官署所在的区域,更是这种秩序的核心体现。青石板路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两侧的榆树投下斑驳的凉影,只有吏员们抱着竹简、绢帛匆匆往来的脚步声,和偶尔从敞开窗户里传出的拨弄算盘的清脆声响,才透露出这里的繁忙。
萧何坐在他那间堆满卷宗的公廨内,仿佛一座沉静的山。他面前的长案上,左边是码放整齐、等待处理的沛县内部政务文书,右边则是与外界各方势力往来的函件。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旧竹简特有的淡淡霉味,令人心神宁静。他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水,目光专注地审阅着一份刚从彭城转来的、盖着“汉王”刘邦大印的公文。
这份公文表面看起来并无特别,依旧是请求沛县方面协助调拨一批箭簇和皮革,用于补充西进大军的消耗。行文客气,甚至带着几分刘邦式的、略显夸张的感激之情,诸如“仰仗军师神机,季方能于西线勉力支撑”、“沛县之助,如同旱苗得雨”云云。
萧何起初并未在意,刘邦类似的请求近来愈发频繁,他早已习惯。但当他看到公文后面附带的、一份看似是物资清单明细的附件时,执笔的手微微一顿。
这份“清单”,详细得有些过分了。
它不仅列出了所需箭簇的数量(三万支)、皮革的面积(五百张),还在旁边用蝇头小楷标注了许多额外的“咨询”:
“闻沛县匠作营所出箭簇,镞锋三棱,工艺精湛,远胜寻常。不知选用何种铁料?淬火之法可有诀窍?若能派遣一二匠师前来指点,汉王必重重有赏。”
“另,沛县军中所用皮革,鞣制得法,坚韧耐用,似与寻常市售不同。未知所用为何种硝石、油脂配方?我军后勤疲敝,若能得此良法,感激不尽。”
“再,闻沛县推行‘工分制’以代部分赋税,成效卓着,民众称便。不知此‘工分’如何核定、发放、流转?其间可有防止舞弊之良策?汉王欲效仿于新占之地,还望不吝赐教。”
萧何放下笔,拿起那份附件,又仔细看了一遍。他的眉头渐渐蹙起,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案几。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几个月来,随着刘邦势力在西线的扩张,双方文书往来频繁,除了军械粮草,刘邦方面对沛县内部政务、军制、乃至一些细微技术细节的“兴趣”与日俱增。起初只是偶尔问及《沛县新约》的大概,后来开始打听“考功司”如何考核官吏,现在,竟然连匠作营的工艺细节、工分制的具体运作都想要刨根问底。
“刘季啊刘季……”萧何心中暗叹,脸上露出一丝无奈而又了然的神情,“你这哪里是在请教,分明是在‘摸底’啊。” 他仿佛能看到刘邦在军帐中,一边搓着手,一边对张良说:“子房,你看赵政那小子,闷声发大财,家里捣鼓出不少好东西啊!咱也得学学,你去信,问问他们那箭头怎么打的?那皮子怎么鞣的?还有那什么工分,听着挺新鲜,也问问!”
幽默归幽默,但萧何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瞬间警醒。这绝不仅仅是好奇或者简单的学习。刘邦的目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胜负和眼前的粮草,他开始关注支撑一场长期战争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技术、制度、民心。
萧何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秩序井然的街景。夕阳的余晖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孩童在巷口追逐嬉戏,远处作坊区的炊烟袅袅升起,一派安宁。这安宁,是军师赵政和他,以及所有沛县核心成员呕心沥血才营造出来的。而如今,另一双眼睛,一双同样充满野心和智慧的眼睛,正在暗处仔细地打量着这一切,甚至试图伸手来攫取这安宁之下的根基。
他回到案前,将那份来自刘邦的公文和附件仔细收好。然后又从一堆文书中,翻出了之前几封类似性质的函件,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越看,他的心情越是沉重。这不是孤立事件,这是一个清晰的、持续的信号。
夜幕降临,官署内点起了灯火。萧何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府,而是带着那几份精心挑选出的文书,径直前往军师将军府。
赵政的府邸相对僻静,书房里只点着一盏青铜油灯,光线昏黄却集中。他正伏案研究着一幅新绘制的砀郡东部地图,上面标注着山川、河流、城池以及可能的进军路线。
“军师。”萧何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进来。”赵政头也未抬,只是应了一声。
萧何推门而入,将手中的文书轻轻放在赵政的案头。“军师,请看这几份来自汉王处的函件。”
赵政这才抬起头,目光从地图移到文书上,又看了看萧何凝重的脸色。他放下手中的朱砂笔,拿起最上面那份带着“附件”的公文,快速浏览起来。
书房里一片寂静,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萧何安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赵政的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魂越千年:沙丘遗帝再定华夏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魂越千年:沙丘遗帝再定华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